治理视域下灾后社区重建研究--以四川省芦山县为个案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一、绪论 | 第12-18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三) 问题提出 | 第16页 |
| (四)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 (五)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 (一) 从统治到治理 | 第18-19页 |
| (二) 多中心治理主体 | 第19页 |
| (三) 参与式治理过程 | 第19-20页 |
| (四) 治理中的社会资本 | 第20-22页 |
| 三、芦山县地震前后基本情况 | 第22-29页 |
| (一) 地震前芦山县情概况 | 第22-26页 |
| 1. 自然条件 | 第22-23页 |
| 2. 社会结构 | 第23-24页 |
| 3. 经济状况 | 第24-26页 |
| (二) 地震后芦山县受灾情况 | 第26-29页 |
| 1. 基础设施领域 | 第27页 |
| 2. 民生领域 | 第27-28页 |
| 3. 产业领域 | 第28-29页 |
| 四、芦山县灾后重建实然性过程 | 第29-45页 |
| (一) 灾后重建总体情况 | 第29-35页 |
| 1. 重建背景 | 第29-32页 |
| 2. 重建规划 | 第32-33页 |
| 3. 灾后社区类型 | 第33-35页 |
| (二) 灾后社区重建实践 | 第35-40页 |
| 1. 社区重建内容 | 第35-37页 |
| 2. 重建主体行动 | 第37-40页 |
| (三) 当前面临的困境 | 第40-45页 |
| 1. 重建过程的困境 | 第40-42页 |
| 2. 重建主体的困境 | 第42-45页 |
| 五、灾后社区重建的台湾模式 | 第45-52页 |
| (一) 指导理念 | 第45-46页 |
| 1. 社区营造 | 第45页 |
| 2. 社区营造式重建 | 第45-46页 |
| (二) 核心要素 | 第46-47页 |
| (三) 运作模式 | 第47-48页 |
| (四) 具体操作 | 第48-52页 |
| 1. 重视重建规划和法律 | 第48页 |
| 2. 统筹协调各方重建力量 | 第48-49页 |
| 3. 社会力量深度参与 | 第49-50页 |
| 4. 本土化社区营造 | 第50-52页 |
| 六、灾后社区重建应然性期待 | 第52-61页 |
| (一) 确立灾后社区重建基本原则 | 第52-54页 |
| 1. 资源整合原则 | 第52页 |
| 2. 系统重建原则 | 第52-53页 |
| 3. 公平分配原则 | 第53页 |
| 4. 授权与自主原则 | 第53页 |
| 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3-54页 |
| (二) 明确灾后社区重建主体角色 | 第54-57页 |
| 1. 中央政府指引方向 | 第55-56页 |
| 2. 地方政府主要执行 | 第56页 |
| 3. 社会力量积极协助 | 第56-57页 |
| 4. 社区民众自主参与 | 第57页 |
| (三) 构建重建主体协作机制 | 第57-59页 |
| 1. 政府主导并适当放权 | 第57-58页 |
| 2. 多方联合承担风险 | 第58页 |
| 3. 形塑多元利益诱导 | 第58-59页 |
| 4. 建立合作互信机制 | 第59页 |
| (四) 探索灾后社区营造模式 | 第59-61页 |
| 1. 政府统筹,搭建整合性重建平台 | 第59-60页 |
| 2. 重建主体,基层地方政府为主 | 第60页 |
| 3. 重建过程,委托社会力量代理 | 第60页 |
| 4. 重建内容,挖掘社区地方文化 | 第60-61页 |
| 七、结论与讨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