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消化系及腹部疾病论文--肝及胆疾病论文--肝代谢障碍论文

5-氨基乙酰丙酸结合二价铁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治疗的机理研究

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7页
1 引言第16-31页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研究进展第16-22页
        1.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理研究第16-19页
        1.1.2 炎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第19-21页
        1.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治疗的进展研究第21-22页
    1.2 肝移植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1.2.1 肝移植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损伤的基础研究第22-23页
        1.2.2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第23-24页
        1.2.3 非酒精性脂肪肝做为供体肝移植的研究进展第24-26页
    1.3 5-氨基乙酰丙酸(ALA)的应用研究现状第26-31页
        1.3.1 ALA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26页
        1.3.2 ALA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第26-28页
        1.3.3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与代谢产物第28-29页
        1.3.4 血红素及其代谢物的生物活性第29-31页
2 建立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第31-40页
    2.1 实验材料第31-32页
        2.1.1 实验材料第31页
        2.1.2 实验试剂第31页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第31-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4页
        2.2.1 实验分组第32页
        2.2.2 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第32-33页
        2.2.3 血清ALT、AST检测第33页
        2.2.4 HE染色第33-34页
        2.2.5 统计学分析第34页
    2.3 实验结果第34-38页
        2.3.1 动物模型第34页
        2.3.2 小鼠术后肝功能的变化第34-35页
        2.3.3 小鼠术后肝脏形态学变化第35-36页
        2.3.4 正常组小鼠肝脏不同再灌注时间点HE染色第36-38页
    2.4 讨论第38-39页
        2.4.1 动物模型的选择第38页
        2.4.2 小鼠造模后肝功能的变化第38-39页
        2.4.3 小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第39页
    2.5 小结第39-40页
3 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第40-58页
    3.1 实验材料第40-42页
        3.1.1 实验材料第40页
        3.1.2 实验试剂第40-41页
        3.1.3 实验仪器及耗材第41-42页
    3.2 实验方法第42-46页
        3.2.1 实验分组第42页
        3.2.2 HE染色第42页
        3.2.3 Masson染色第42-43页
        3.2.4 血清ALT、AST检测第43页
        3.2.5 分离肝脏非实质细胞第43页
        3.2.6 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第43-46页
    3.3 实验结果第46-56页
        3.3.1 正常组和MCDHF3周组小鼠肝脏的形态学变化第46-47页
        3.3.2 正常组和MCDHF3周&10周小鼠Masson染色形态学变化第47-48页
        3.3.3 MCDHF3周组和10周组Masson与HE染色的形态学比较第48-49页
        3.3.4 MCDHF3周&10周小鼠与正常小鼠血清AST、ALT对比结果第49-50页
        3.3.5 流式细胞仪检测非实质细胞的分布变化第50-52页
        3.3.6 MCDHF缺血再灌注各组小鼠肝脏的HE染色第52-54页
        3.3.7 MCDHF组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清学变化第54-55页
        3.3.8 MCDHF小鼠不同时间缺血再灌注组相关炎性因子m RNA的表达第55-56页
    3.4 讨论第56-58页
4 5-氨基乙酰丙酸结合二价铁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第58-82页
    4.1 实验材料第58-59页
        4.1.1 实验动物第58页
        4.1.2 实验试剂第58-59页
        4.1.3 实验仪器及耗材第59页
    4.2 实验方法第59-64页
        4.2.1 ALA/HCl & Fe~(2+)的准备第59页
        4.2.2 动物实验流程第59-61页
        4.2.3 组织免疫染色及HE染色第61页
        4.2.4 免疫组化实验过程第61-62页
        4.2.5 TUNEL染色过程第62-63页
        4.2.6 ALT和AST含量的测定第63页
        4.2.7 TBARS实验第63-64页
        4.2.8 RNA提取及荧光定量PCR第64页
        4.2.9 肝脏CO浓度的测量第64页
        4.2.10 数据分析第64页
    4.3 实验结果第64-76页
        4.3.1 各组组织学变化第64-65页
        4.3.2 各组组织坏死情况第65-66页
        4.3.3 ALA+Fe~(2+)对小鼠ALT和AST的影响第66-67页
        4.3.4 各组TBARS含量第67-68页
        4.3.5 ALA+Fe~(2+)改善MCDHF缺血再灌注小鼠肝细胞凋亡第68-69页
        4.3.6 ALA+Fe~(2+)对MCDHF缺血再灌注小鼠巨噬细胞浸润的改善第69页
        4.3.7 ALA+Fe~(2+)减少MCDHF缺血再灌注小鼠炎性因子mRNA的表达第69-73页
        4.3.8 ALA+Fe~(2+)增高小鼠肝脏内源性CO浓度升高第73-75页
        4.3.9 ALA+Fe~(2+)提高MCDHF小鼠肝脏HO-1 的m RNA表达第75-76页
    4.4 讨论第76-82页
        4.4.1 5-ALA/Fe~(2+)改善肝细胞坏死情况第76页
        4.4.2 5-ALA/Fe~(2+)给药后不同组的ALT/AST的含量第76-77页
        4.4.3 5-ALA/Fe~(2+)降低TBARS含量。第77页
        4.4.4 5-ALA/Fe~(2+)改善肝细胞凋亡。第77-78页
        4.4.5 5-ALA/Fe~(2+)降低巨噬细胞浸润。第78-79页
        4.4.6 5-ALA/Fe~(2+)降低各种炎性因子m RNA的表达。第79-80页
        4.4.7 5-ALA/Fe~(2+)提高HO-1m RNA的表达。第80-81页
        4.4.8 5-ALA/Fe~(2+)提高肝脏内源性CO的浓度。第81-82页
5 体外实验RAW264细胞第82-88页
    5.1 实验材料第82页
        5.1.1 实验试剂第82页
        5.1.2 实验仪器第82页
    5.2 实验方法第82-83页
        5.2.1 ALA和Fe~(2+)的制备第82页
        5.2.2 RAW 264.7 细胞培养的过程第82-83页
    5.3 实验结果第83-85页
        5.3.1 RAW264细胞的HO-1 含量的表达第83页
        5.3.2 RAW264细胞的炎性因子表达的变化第83-85页
    5.4 讨论第85-88页
6 结论第88-89页
7 本实验的创新点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2页
作者简介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改进Q学习的异构网络接纳控制算法研究
下一篇:LTE-A增强型小区间干扰协调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