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arry | 第4-5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林木抗旱性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1.1 我国干旱现状 | 第11页 |
1.1.2 林木抗旱性指标的筛选 | 第11-13页 |
1.1.2.1 生长指标在林木抗旱性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1.1.2.2 形态指标在林木抗旱性中的应用 | 第12页 |
1.1.2.3 生理生化指标在林木抗旱性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1.2 种源试验与家系选择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早期选择概述 | 第14-17页 |
1.3.1 早期选择的意义 | 第14页 |
1.3.2 早期选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14-15页 |
1.3.3 早期选择研究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4 早期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 第16-17页 |
1.4 红砂抗旱性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4.1 红砂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2 红砂叶片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3 红砂形态解剖结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4 红砂根系构型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6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材料来源与试验地概况 | 第21-22页 |
2.1.1 材料来源 | 第21页 |
2.1.2 试验地概况 | 第21-22页 |
2.2 田间设计 | 第22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3页 |
2.3.1 测定项目 | 第22页 |
2.3.2 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3.2.1 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2.2 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22-23页 |
2.3.2.3 光合-响应曲线测定 | 第23页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3-24页 |
2.4.2 隶属函数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5-49页 |
3.1 不同红砂家系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绿素含量分析 | 第25-35页 |
3.1.1 77个家系抗旱指标 | 第25-27页 |
3.1.2 单个指标选择的潜力 | 第27-28页 |
3.1.3 77个红砂家系抗旱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第28-29页 |
3.1.4 基于渗透调节物质及叶绿素分析不同家系红砂抗旱性的评价 | 第29-34页 |
3.1.4.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9-34页 |
3.1.4.2 隶属函数法 | 第34页 |
3.1.4.3 优良家系综合选择 | 第34页 |
3.1.5 讨论与小结 | 第34-35页 |
3.2 不同红砂家系叶绿素荧光参数特性分析 | 第35-42页 |
3.2.1 77个家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第35-39页 |
3.2.2 叶绿素荧光单个指标选择潜力 | 第39页 |
3.2.3 基于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不同家系红砂抗旱性的评价 | 第39-41页 |
3.2.4 讨论与小结 | 第41-42页 |
3.3 不同红砂家系光合参数特性分析 | 第42-49页 |
3.3.1 77个家系的光合参数比较 | 第42-45页 |
3.3.2 光合参数单个指标选择潜力 | 第45-46页 |
3.3.3 基于光合参数分析不同家系红砂抗旱性的评价 | 第46-48页 |
3.3.4 讨论与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