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政治制度论文--公民权利与义务论文

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视域中的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转型不可或缺的因素第10-25页
    一、研究缘起第10-14页
    二、研究现状第14-19页
    三、论文的逻辑框架和结构安排第19-22页
    四、研究方法第22页
    注释第22-25页
第一章 现代化:不可跨越的人类文明形态第25-39页
    第一节 现代化的一般理论第25-31页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第25-27页
        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27-28页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发展理论第28-31页
    第二节 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演进及主要特征第31-36页
        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演进第31-33页
        二、中国社会现代化演进的特征第33-34页
        三、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第34-36页
    注释第36-39页
第二章 中国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型第39-62页
    第一节 公民及相关概念第39-43页
        一、公民的概念:公民不是什么?第39-41页
        二、“公民”与相近概念的界分第41-43页
    第二节 公民身份的理论阐释第43-50页
        一、现代公民身份的一般理论意蕴第43-45页
        二、公民身份理念的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争第45-46页
        三、19世纪马克思的公民身份思想第46-50页
    第三节 中国现代公民身份的转型及构建目标第50-58页
        一、中国公民身份的演进与转型第51-55页
        二、中国公民身份转型的特点及归因分析第55-57页
        三、当代中国积极公民身份目标的阐述第57-58页
    注释第58-62页
第三章 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的维度第62-95页
    第一节 公民意识培育第62-71页
        一、把握公民身份的本质特征是公民意识培育研究的逻辑起点第62-64页
        二、公民意识的内在规定性第64-66页
        三、中国近代公民意识淡薄归因分析第66-67页
        四、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路径探索第67-71页
    第二节 公民德性培育第71-77页
        一、德性及公民德性第71-73页
        二、公民德性形成的条件第73-75页
        三、公共理性是积极公民德性践行的关键第75-77页
    第三节 公民精神培育第77-85页
        一、公民精神的内涵第78-79页
        二、公民精神的构成第79-82页
        三、我国公民精神的现状及培育第82-85页
    第四节 公民个体价值准则培育第85-91页
        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第86页
        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积极公民身份的基本道德元素第86-89页
        三、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培育积极公民的价值认同第89-91页
    注释第91-95页
第四章 积极公民身份构建的途径第95-131页
    第一节 社会组织: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的社会平台第95-103页
        一、社会组织的概念及产生第95-96页
        二、社会组织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作用第96-99页
        三、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提升公民参与作用的思考第99-103页
    第二节 公民文化: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的社会土壤第103-110页
        一、阿尔蒙德的公民文化理论及其启示第103-106页
        二、当代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理论关注第106-107页
        三、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的路径选择第107-110页
    第三节 公民教育: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的社会渠道第110-119页
        一、公民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辨析第111-114页
        二、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现实困境第114-115页
        三、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对策探索第115-119页
    第四节 公民参与:积极公民身份培育的实践策略第119-127页
        一、公民参与对积极公民身份构建的意义第120-121页
        二、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对现代公民参与的影响第121-124页
        三、当前我国公民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第124-125页
        四、积极公民身份构建中提升公民参与能力的基本策略第125-127页
    注释第127-131页
结语 全球化视域中的公民身份再探索第131-134页
    注释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3页
后记第143-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第三届广西学生军研究(1938-1941)
下一篇:中国卫生技术评估决策转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