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意义 | 第13-15页 |
1.2.1 课题的工程背景 | 第13-14页 |
1.2.2 应用HFCC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概述(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情况 | 第15-19页 |
1.3.1 国外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情况 | 第15-17页 |
1.3.2 我国粉煤灰混凝土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情况 | 第17-19页 |
1.3.3 国内外粉煤灰的利用情况 | 第19页 |
1.4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理论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4.1 早期的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等量取代法 | 第20页 |
1.4.2 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的发展—理性法 | 第20-21页 |
1.4.3 粉煤灰混凝土简易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21-22页 |
1.4.4 HFCC配合比设计方法概述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理论的研究 | 第25-37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理论的数学模型 | 第25-26页 |
2.3 水灰比 | 第26-28页 |
2.4 单位用水量 | 第28-31页 |
2.4.1 理论公式 | 第28-29页 |
2.4.2 试验及分析 | 第29-31页 |
2.5 砂率 | 第31-36页 |
2.5.1 数学模型 | 第31-32页 |
2.5.2 理论分析 | 第32-34页 |
2.5.3 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2.6 小结 | 第36-37页 |
3 粉煤灰胶凝系数β | 第37-47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行为和作用 | 第37-39页 |
3.3 粉煤灰效应 | 第39-40页 |
3.4 粉煤灰的品质参数 | 第40-43页 |
3.4.1 细度 | 第40-41页 |
3.4.2 烧失量 | 第41-42页 |
3.4.3 需水量比 | 第42-43页 |
3.5 胶凝系数β的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3.5.1 胶凝系数β的概念 | 第44页 |
3.5.2 胶凝系数β的数学模型 | 第44-45页 |
3.6 小结 | 第45-47页 |
4 粉煤灰胶凝系数的试验研究 | 第47-61页 |
4.1 前言 | 第47页 |
4.2 粉煤灰胶凝系数数学模型中各参数的确定 | 第47-53页 |
4.2.1 试验 | 第47-51页 |
4.2.2 确定数学模型中各参数 | 第51-52页 |
4.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 养护龄期对粉煤灰胶凝系数β的影响 | 第53-56页 |
4.3.1 试验 | 第53-54页 |
4.3.2 分析 | 第54-55页 |
4.3.3 强度发展的比较 | 第55-56页 |
4.4 外加剂以及掺和料对粉煤灰胶凝系数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1 试验 | 第56页 |
4.4.2 试验分析 | 第56-58页 |
4.5 微观分析 | 第58-60页 |
4.6 小结 | 第60-61页 |
5 粉煤灰标准及其品质评价 | 第61-72页 |
5.1 前言 | 第61页 |
5.2 混凝土用粉煤灰标准 | 第61-64页 |
5.3 混凝土用粉煤灰品质的评价方法 | 第64-68页 |
5.3.1 单因子品质特征评价 | 第64-65页 |
5.3.2 组合因子评价方法 | 第65-67页 |
5.3.3 我国的粉煤灰评价方法 | 第67-68页 |
5.4 根据胶凝系数评价混凝土用粉煤灰品质 | 第68-71页 |
5.4.1 用胶凝系数B划分粉煤灰等级 | 第68-69页 |
5.4.2 按β分级的各级灰的应用范围 | 第69-70页 |
5.4.3 用胶凝系数β判断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减水作用 | 第70-71页 |
5.5 小结 | 第71-72页 |
6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模型 | 第72-94页 |
6.1 前言 | 第72页 |
6.2 粉煤灰混凝土强度公式的发展 | 第72-75页 |
6.2.1 保罗米(Bolomey)强度公式的改进 | 第72-73页 |
6.2.2 菲莱(Feret)强度公式的改进 | 第73-74页 |
6.2.3 其它形式的强度公式 | 第74-75页 |
6.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75-77页 |
6.3.1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四个基本参数 | 第75-76页 |
6.3.2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数学模型 | 第76-77页 |
6.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参数的确定 | 第77-79页 |
6.4.1 确定单位用水量 | 第77页 |
6.4.2 确定水胶比 | 第77-78页 |
6.4.3 确定砂率 | 第78-79页 |
6.4.4 确定灰胶比 | 第79页 |
6.5 数学模型中各试验常数的确定 | 第79-86页 |
6.5.1 确定单位用水量公式中各参数 | 第80页 |
6.5.2 确定强度公式中各参数 | 第80-82页 |
6.5.3 确定砂率公式中各参数 | 第82-83页 |
6.5.4 确定灰胶比公式中各参数 | 第83-86页 |
6.6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 | 第86-89页 |
6.7 小结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7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94-106页 |
7.1 前言 | 第94页 |
7.2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 第94-99页 |
7.2.1 试验 | 第94-95页 |
7.2.2 分析 | 第95-99页 |
7.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轴心抗压、劈拉、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 | 第99-102页 |
7.3.1 试验 | 第99页 |
7.3.2 分析 | 第99-102页 |
7.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收缩 | 第102-105页 |
7.4.1 试验 | 第102-103页 |
7.4.2 分析 | 第103-105页 |
7.5 小结 | 第105-106页 |
8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 | 第106-128页 |
8.1 前言 | 第106页 |
8.2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渗性 | 第106-112页 |
8.2.1 粉煤灰—水泥浆体的微观孔结构 | 第106-107页 |
8.2.2 氯离子扩散试验 | 第107-109页 |
8.2.3 分析 | 第109-112页 |
8.3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 | 第112-122页 |
8.3.1 试验 | 第112-114页 |
8.3.2 分析 | 第114-122页 |
8.4 (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碳化耐久性 | 第122-125页 |
8.4.1 试验 | 第122-124页 |
8.4.2 分析 | 第124-125页 |
8.5 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 | 第125-126页 |
8.6 小结 | 第126-12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1页 |
9.1 前言 | 第128页 |
9.2 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128-129页 |
9.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0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140-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