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派“援佛入道”研究--以大幡醮仪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2页 |
二、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12页 |
三、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目前国内外对道教闾山派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 佛道关系比较类研究 | 第13-14页 |
(三) 对桂东南客家地区大幡醮仪的研究 | 第14页 |
(四) 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点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难点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难点 | 第15页 |
(三) 创新点 | 第15-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田野调查法 | 第16页 |
(二) 文献法 | 第16页 |
(三) 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四) 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法 | 第16-17页 |
六、论文依据说明 | 第17-18页 |
(一) 仪式考察部分 | 第17页 |
(二) 文本部分 | 第17-18页 |
第2章 桂东南民间道教闾山派之渊源与传承 | 第18-25页 |
一、桂东南道教历史文化底蕴 | 第18-19页 |
(一) 别有洞天,道家仙地 | 第18页 |
(二) 古尚巫风,道之源流 | 第18页 |
(三) 民间鬼神,道教神灵 | 第18-19页 |
二、桂东南道教教派概况 | 第19页 |
三、聚焦民间道派“闾山派” | 第19-21页 |
(一) 闾山派源流讨论 | 第19-20页 |
(二) 闾山派属性问题考辩 | 第20-21页 |
(三) 道教闾山派与其他民间宗教关系 | 第21页 |
四、道教闾山派在桂东南地区的传承 | 第21-23页 |
(一) 桂东南道公对闾山派源流的认识 | 第21-22页 |
(二) 桂东南闾山派源流推测 | 第22页 |
(三) 闾山派在桂东南地区的传播现状 | 第22-23页 |
五、桂东南闾山派科仪基本要素及特点 | 第23-25页 |
(一) 基本要素 | 第23页 |
(二) 科仪特点 | 第23-25页 |
第3章 大幡醮仪概况 | 第25-32页 |
一、大幡醮仪之历史流变 | 第25页 |
(一) 历史中的“醮仪” | 第25页 |
(二) 大幡醮仪之由来 | 第25页 |
二、沉浮于历史之间的大幡醮仪 | 第25-26页 |
(一) 盛及一时 | 第26页 |
(二) 濒临灭绝 | 第26页 |
(三) 再度复兴 | 第26页 |
三、聚焦桂东南大幡醮仪概况 | 第26-29页 |
(一) 桂东南大幡醮仪大体形式 | 第26-27页 |
(二) 举行大幡醮仪的原因 | 第27页 |
(三) 幡场道坛的结构布置 | 第27-29页 |
(四) 道公班坛工作分配 | 第29页 |
四、桂东南大幡醮仪中的佛道关系 | 第29-30页 |
五、大幡醮仪中闾山派“援佛入道”的途径 | 第30-32页 |
(一) 对佛教佛陀、菩萨、祖师等诸佛的尊崇 | 第30-31页 |
(二) 对佛教法事仪轨的借鉴改造 | 第31页 |
(三) 对佛教义理的吸收 | 第31-32页 |
第4章 佛教文化“大本营”——文坛 | 第32-42页 |
一、文坛概况 | 第32-35页 |
(一) 文坛结构布置 | 第32-33页 |
(二) 文坛核心圣位 | 第33-34页 |
(三) 文坛主供圣班 | 第34-35页 |
(四) 文坛基本仪轨 | 第35页 |
二、文坛祈生 | 第35-38页 |
(一) 竖幡求子 | 第35-37页 |
(二) 观音送子 | 第37-38页 |
(三) 佛教之“幡” | 第38页 |
三、文坛外坛之观音化身像 | 第38-40页 |
(一) 亦庄亦谐的草扎像 | 第38-39页 |
(二) 鬼王"面燃菩萨" | 第39-40页 |
四、桂东南大幡醮仪文坛与其他地区道坛比较 | 第40-42页 |
(一) 与柳州师公文坛相较 | 第40页 |
(二) 与粤北地区“喃呒”醮仪相较 | 第40-41页 |
(三) 与闽西北地区闾山派广济坛相比较 | 第41-42页 |
第5章 佛说有悔有悟——拜忏仪 | 第42-51页 |
一、中国佛教之忏法 | 第42-43页 |
(一) 中国佛教忏法初创 | 第42页 |
(二) 忏法的分类 | 第42页 |
(三) 佛教忏法对道教思想的吸收 | 第42-43页 |
二、佛教的忏悔观 | 第43-44页 |
(一) 佛教经典对“忏悔”的解释 | 第43页 |
(二) 无不可忏之罪 | 第43-44页 |
三、大幡醮仪中的对于“忏”的体现 | 第44-48页 |
(一) 从《表忏榜文》说起 | 第44-46页 |
(二) 三朝日课——礼忏 | 第46页 |
(三) 佛“芯”道“仪”——上刀山科仪 | 第46-48页 |
四、礼忏类科仪本研究 | 第48-51页 |
(一) 大幡醮仪中用到的礼忏类科仪本 | 第48-49页 |
(二) 其他礼忏科仪本 | 第49-50页 |
(三) 从忏仪科本看佛道关系 | 第50-51页 |
第6章 借法普庵——炼度科仪 | 第51-63页 |
一、炼度仪之源流 | 第51-52页 |
二、大幡醮仪之炼度仪概况 | 第52-56页 |
(一) 发表告文 | 第52页 |
(二) 火炼仪准备 | 第52页 |
(三) 火炼内外坛准备 | 第52-53页 |
(四) 炼将发割 | 第53页 |
(五) 走天王 | 第53-54页 |
(六) 走枉城 | 第54-55页 |
(七) 外坛科仪 | 第55页 |
(八) 变炼 | 第55页 |
(九) 过火炼 | 第55-56页 |
三、普庵与普庵信仰 | 第56-57页 |
(一) 问题的发现与提出 | 第56页 |
(二) 普庵其人 | 第56页 |
(三) 普庵信仰 | 第56-57页 |
四、普庵炼度仪 | 第57-60页 |
(一) 普庵咒及其在炼度仪中的使用 | 第57-58页 |
(二) 普庵符及其在炼度仪中的使用 | 第58-60页 |
五、普庵法与普庵教 | 第60-61页 |
(一) 佛道杂糅之普庵法 | 第60页 |
(二) 半佛半道之普庵教 | 第60-61页 |
六、大幡醮仪之普庵信仰属性 | 第61-63页 |
(一) 非普庵教派 | 第61页 |
(二) 仪式执行者对普庵祖师的认同取向 | 第61-62页 |
(三) 类似于行业神性质的普庵信仰 | 第62-63页 |
第7章 佛法普施孤魂——“施孤仪” | 第63-74页 |
一、普施孤魂——相关仪轨准备 | 第63-64页 |
(一) 请军仪 | 第63页 |
(二) 河灯引度 | 第63-64页 |
二、行仪前交待 | 第64-66页 |
(一) 物品准备 | 第64-65页 |
(二) 坛位布置 | 第65-66页 |
(三) 禁忌 | 第66页 |
三、施孤仪仪轨 | 第66-71页 |
(一) 启师 | 第66-67页 |
(二) 开坛 | 第67页 |
(三) 进表、贴、关文 | 第67-68页 |
(四) 过阴炼 | 第68-69页 |
(五) 诵真言配以手印 | 第69-70页 |
(六) 送孤魂 | 第70-71页 |
(七) 谢师 | 第71页 |
四、佛教施食法 | 第71-72页 |
(一) “放焰口”施食法 | 第71-72页 |
(二) 蒙山施食法 | 第72页 |
五、瑜伽密教在中国的传承 | 第72-73页 |
七、间山派与瑜伽法之关系 | 第73-74页 |
第8章 闾山派科仪对佛教义理之吸纳 | 第74-81页 |
一、佛教“轮回”观 | 第74-75页 |
(一) 佛教“轮回”思想 | 第74页 |
(二) 轮回观的现实意义 | 第74-75页 |
(三) 道教对“轮回”思想的吸收 | 第75页 |
(四) 大幡醮仪中对于“轮回”观的体现 | 第75页 |
二、佛教“因果业报”观 | 第75-78页 |
(一) 佛教对“业”阐释 | 第75-76页 |
(二) 佛教之“因果业报” | 第76页 |
(三) 道教的天道承负说与佛教的因果报应说 | 第76-77页 |
(四) 闾山派大幡醮仪对因果业报观的体现 | 第77-78页 |
三、“大慈大悲”伦理理念 | 第78-79页 |
(一) 以“慈悲”来诠释的“释迦牟尼佛” | 第78页 |
(二) 汉传佛教的慈悲思想 | 第78页 |
(三) 大幡醮仪所体现的慈悲关怀 | 第78-79页 |
四、佛教“皈依三宝” | 第79-81页 |
(一) 佛教教义中”的“三宝” | 第79页 |
(二) 大幡醮仪中对佛教三宝的应用 | 第79-81页 |
第9章 桂东南闾山派“援佛入道”原因及其影响 | 第81-85页 |
一、原因探讨 | 第81-82页 |
(一) 文化交融大环境下的可能性 | 第81页 |
(二) 民众信仰需求推动的必要性 | 第81-82页 |
(三) 闾山派为谋发展的必然性 | 第82页 |
二、对闾山派自身产生的影响 | 第82-83页 |
(一) 佛道交融,刚柔并济 | 第82页 |
(二) 佛道杂糅,取长补短 | 第82-83页 |
三、对外界产生的效应 | 第83-84页 |
(一) 积极方面 | 第83页 |
(二) 消极方面 | 第83-84页 |
四、形成的特色 | 第84-85页 |
结语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附录 | 第92-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