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绕线机发展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绕线机的分类 | 第11-14页 |
1.2.2 国外小型绕线机 | 第14-16页 |
1.2.3 国产小型绕线机 | 第16-18页 |
1.3 缠绕装置的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4 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第2章 线栅极化器制备仪器的结构设计 | 第22-44页 |
2.1 技术指标 | 第22页 |
2.2 结构总体布局设计 | 第22-23页 |
2.3 支撑框架 | 第23-25页 |
2.4 多功能矩形线框 | 第25-36页 |
2.4.1 电机与减速机 | 第26-31页 |
2.4.2 轴承的选型计算 | 第31-33页 |
2.4.3 电磁铁选型 | 第33-35页 |
2.4.4 导电滑环选型 | 第35-36页 |
2.5 直线进给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36-38页 |
2.6 放线张力稳定机构的结构设计 | 第38-43页 |
2.6.1 放线张力稳定机构必要性分析 | 第38-39页 |
2.6.2 钼丝放线速度分析 | 第39-40页 |
2.6.3 伺服张力器选型 | 第40-41页 |
2.6.4 伞形导轮选型 | 第41-42页 |
2.6.5 单簧张力枪选型 | 第42-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线栅极化器制备仪器的分析 | 第44-60页 |
3.1 滚珠丝杠副轴向刚度的理论分析 | 第44-48页 |
3.1.1 丝杠的轴向刚度 | 第45-46页 |
3.1.2 螺母组件轴向刚度的计算 | 第46-48页 |
3.2 直线滚动导轨线刚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3.3 基于ANSYS Workbench的关键零部件的力学分析 | 第49-59页 |
3.3.1 多功能矩形线框静力学分析 | 第50-51页 |
3.3.2 多功能矩形线框的模态分析 | 第51-52页 |
3.3.3 线栅极化器骨架分布位置的静力学分析 | 第52-57页 |
3.3.4 线栅极化器骨架分布位置的模态分析 | 第57-58页 |
3.3.5 线栅极化器骨架的静力学分析 | 第58-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 第60-74页 |
4.1 线栅极化器制备仪器的运动控制方案 | 第60页 |
4.1.1 仪器的工作原理 | 第60页 |
4.1.2 传动方案 | 第60页 |
4.2 电控回路设计 | 第60-68页 |
4.2.1 电控元件的选择 | 第60-61页 |
4.2.2 控制平台的选型 | 第61-64页 |
4.2.3 电路与控制回路的设计 | 第64-66页 |
4.2.4 其他控制元件的选用 | 第66-68页 |
4.3 电控柜设计 | 第68-72页 |
4.3.1 电控柜的设计原则 | 第68-69页 |
4.3.2 电控柜的整体布局 | 第69页 |
4.3.3 电控柜布线 | 第69-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5章 线栅极化器制备仪器的加工实验与性能检测 | 第74-82页 |
5.1 仪器性能检测实验 | 第74-76页 |
5.1.1 多功能矩形线框平面度检测实验 | 第74-75页 |
5.1.2 多功能矩形线框平行度检测实验 | 第75-76页 |
5.1.3 电控平移台运动均匀性检测试验 | 第76页 |
5.2 线栅极化器的粘接涂覆工艺 | 第76-78页 |
5.3 线栅极化器的性能检测 | 第78-81页 |
5.3.1 平面度检测 | 第78页 |
5.3.2 线栅钼丝间距检测 | 第78-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6.1 结论 | 第82-83页 |
6.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