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试验观测与检定论文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变形映射至轨面几何形态的定量化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变形模式及变形限值规定第14-17页
        1.2.1 服役期内高速铁路简支梁桥变形模式概况第14-15页
        1.2.2 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变形限值规定第15-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7-21页
        1.3.1 桥梁—轨道结构相互作用计算模型第18-19页
        1.3.2 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几何形位交互影响与变形协调效应第19-20页
        1.3.3 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变形与轨面几何状态映射关系第20-21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2章 桥梁结构竖向变形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模型第23-41页
    2.1 桥梁结构竖向变形导致钢轨变形机理分析第23页
    2.2 基本假定第23-24页
    2.3 坐标系建立及变换第24-25页
    2.4 轨道板模型第25-31页
        2.4.1 单个扣件力作用下轨道板变形第25-28页
        2.4.2 多个扣件力作用下轨道板变形第28页
        2.4.3 桥梁结构竖向变形作用导致轨道板变形第28-29页
        2.4.4 轨道板变形总量第29-31页
    2.5 钢轨模型第31-34页
        2.5.1 钢轨力学分析第31-32页
        2.5.2 钢轨模型建立第32-34页
    2.6 桥梁结构竖向变形映射至轨面的解析表达式第34页
    2.7 典型竖向变形模式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解析模型第34-39页
        2.7.1 桥墩沉降与钢轨变形的映射模型第35-36页
        2.7.2 梁体竖向错台与钢轨变形的映射模型第36-37页
        2.7.3 梁端竖向转角与钢轨变形的映射模型第37-39页
    2.8 解析模型求解及编程第39-40页
    2.9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桥梁结构横向变形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模型第41-50页
    3.1 桥梁结构横向变形导致钢轨变形机理分析第41页
    3.2 基本假定第41-42页
    3.3 轨道板模型第42-45页
    3.4 钢轨模型第45-46页
    3.5 桥梁结构横向变形映射至轨面的解析表达式第46-47页
    3.6 典型横向变形模式与轨面几何形态的映射解析模型第47-49页
        3.6.1 梁端横向转角与钢轨变形的映射模型第47-48页
        3.6.2 梁体横向错台与钢轨变形的映射模型第48-49页
    3.7 解析模型求解及编程第49页
    3.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桥梁—轨道变形映射解析模型的验证第50-70页
    4.1 单元板式无砟轨道与桥梁结构的有限元模型第50-52页
        4.1.1 结构构造及参数取值第50-52页
        4.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2页
    4.2 竖向变形映射模型的验证第52-63页
        4.2.1 映射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验证第52-61页
        4.2.2 映射模型与室内试验的对比验证第61-63页
    4.3 横向变形映射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验证第63-69页
        4.3.1 梁体横向错台第64-67页
        4.3.2 梁端横向转角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5章 轨面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第70-95页
    5.1 桥梁结构变形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0-82页
        5.1.1 桥墩沉降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0-73页
        5.1.2 梁体竖向错台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3-75页
        5.1.3 梁端竖向转角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5-77页
        5.1.4 梁体横向错台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7-79页
        5.1.5 梁端横向转角幅值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79-82页
    5.2 桥梁跨度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82页
    5.3 梁端悬出长度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82-84页
    5.4 扣件刚度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84-88页
    5.5 砂浆层刚度对轨面变形的影响第88-92页
    5.6 轨面变形控制措施第92-93页
    5.7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结论与展望第95-98页
    一、论文主要成果总结第95-96页
    二、展望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铟-偶氮MOFs催化Knoevenagel缩合反应及光控性能研究
下一篇:温经通络散外用对奥沙利铂周围神经毒性干预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