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系模型的历史行政区时态栅格表示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数据库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2 几种典型的时空数据模型分析 | 第12-13页 |
1.2.3 时空信息表达的实现方式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时空语义和时态栅格数据组织结构 | 第17-22页 |
2.1 时空语义表达 | 第17-20页 |
2.1.1 空间网格及其信息类型 | 第17-18页 |
2.1.2 时间特征 | 第18页 |
2.1.3 属性特征 | 第18-19页 |
2.1.4 时空变化类型 | 第19-20页 |
2.1.5 时空关系标记 | 第20页 |
2.2 时态栅格数据结构组织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基于关系模型的历史行政区数据库设计 | 第22-27页 |
3.1 历史行政区数据库的E-R模型设计 | 第22页 |
3.2 历史行政区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 第22-24页 |
3.3 数据库的字段编码设计 | 第24-25页 |
3.4 历史行政区数据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时态栅格表达模块设计和实现 | 第27-42页 |
4.1 时空查询 | 第28-31页 |
4.1.1 空间位置的历史演变查询 | 第28-29页 |
4.1.2 行政区域的历史时间状态查询 | 第29页 |
4.1.3 历史行政区的空间分布查询 | 第29-30页 |
4.1.4 历史行政区信息的复合查询 | 第30-31页 |
4.2 时态栅格及对应属性表生成 | 第31-35页 |
4.2.1 栅格及对应属性表生成 | 第31-34页 |
4.2.2 栅格读写效率测试和栅格特性 | 第34-35页 |
4.3 时态栅格操作 | 第35-41页 |
4.3.1 地图代数运算 | 第35-36页 |
4.3.2 创建金字塔 | 第36页 |
4.3.3 波段统计值 | 第36-37页 |
4.3.4 栅格矢量化 | 第37-38页 |
4.3.5 栅格数据压缩——游程长度编码 | 第38-39页 |
4.3.6 颜色表设置及转换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实验和分析——以京津冀历史行政区为例 | 第42-50页 |
5.1 实验环境和实验数据 | 第42页 |
5.2 京津冀行政区历史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 第42-43页 |
5.3 历史行政区数据入库 | 第43-44页 |
5.4 时空查询与时态栅格生成验证 | 第44-49页 |
5.4.1 空间位置的历史演变查询 | 第44-45页 |
5.4.2 行政区域的历史时间状态查询 | 第45-47页 |
5.4.3 历史行政区的空间分布查询 | 第47页 |
5.4.4 历史行政区信息的复合查询 | 第47-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50-5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6.2 问题与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