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诉讼欺诈概述 | 第12-20页 |
第一节 诉讼欺诈与相近概念 | 第12-13页 |
一、欺诈与诈骗 | 第12页 |
二、诉讼欺诈与虚假诉讼 | 第12页 |
三、诉讼欺诈与恶意诉讼 | 第12-13页 |
四、诉讼欺诈与滥用诉权 | 第13页 |
第二节 诉讼欺诈的特征 | 第13-15页 |
一、主体具有特定性:诉讼参与人 | 第13页 |
二、时空具有特定性:诉讼中 | 第13-14页 |
三、手段具有特定性:提交伪证 | 第14页 |
四、目的具有多样性:物质利益或非物质利益 | 第14页 |
五、客体具有复杂性:双重客体 | 第14页 |
六、对象具有特殊性:人民法院 | 第14-15页 |
第三节 诉讼欺诈概念和类型 | 第15-20页 |
一、诉讼欺诈的内涵 | 第15-16页 |
(一) 诉讼欺诈不同概念间的分歧 | 第15-16页 |
(二) 笔者对诉讼欺诈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二、诉讼欺诈的类型 | 第16-20页 |
(一) 按主体是否串通分 | 第16-18页 |
(二) 按欺诈目的分 | 第18页 |
(三) 按欺诈手段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诉讼欺诈行为入罪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第20-27页 |
第一节 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 第20-22页 |
一、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危害了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 | 第20页 |
二、破坏司法活动秩序 | 第20页 |
三、损耗司法资源 | 第20-21页 |
四、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 第21页 |
五、侵害法官执业权 | 第21-22页 |
第二节 诉讼欺诈行为入罪具有相当的正当性 | 第22-24页 |
一、诉讼欺诈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和当罚性 | 第22-23页 |
二、利于维护司法权威 | 第23页 |
三、利于完善妨害诉讼证据犯罪体系 | 第23页 |
四、为遏制诉讼欺诈提供刑法依据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国外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可资借鉴 | 第24-27页 |
一、日本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 | 第24-25页 |
二、德国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 | 第25页 |
三、西班牙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 | 第25页 |
四、新加坡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 | 第25页 |
五、意大利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诉讼欺诈的刑法规制 | 第27-39页 |
第一节 我国刑法学界对诉讼欺诈行为规制的争论 | 第27-31页 |
一、诉讼欺诈“无罪论” | 第27页 |
二、诉讼欺诈“民事论” | 第27-28页 |
三、诉讼欺诈“刑事论” | 第28-31页 |
(一) 以敲诈勒索罪规制 | 第28页 |
(二) 以诈骗罪规制 | 第28-29页 |
(三) 以修改刑法第307条的方式规制 | 第29-30页 |
(四) 以增设诉讼欺诈罪规制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笔者对诉讼欺诈行为刑法规制的观点 | 第31-35页 |
一、诉讼欺诈行为入诈骗罪存在诸多不足 | 第31-33页 |
(一) 诉讼欺诈行为与被害人的财物受损之间并不必然有因果关系 | 第31-32页 |
(二) 忽视对诉讼欺诈行为侵犯的主要客体的保护 | 第32页 |
(三) 单位犯罪有可能逃脱制裁 | 第32-33页 |
二、新设罪名规制诉讼欺诈行为有一定局限性 | 第33页 |
三、笔者建议修订刑法第305条规制诉讼欺诈行为 | 第33-35页 |
(一) 在罪名上“名至实归” | 第33页 |
(二) 避免将司法机关推上被骗人角色 | 第33-34页 |
(三) 利于刑法体系自身的完善 | 第34页 |
(四) 便于刑法修订效益的发挥 | 第34-35页 |
(五) 前置合法权益保护的门槛 | 第35页 |
(六) 符合刑法谦抑精神 | 第35页 |
第三节 诉讼欺诈行为入罪的几个问题 | 第35-37页 |
一、罪与非罪的界限 | 第35-36页 |
(一) 与诉讼中的错告行为区别 | 第35-36页 |
(二) 与诉讼技巧行为区别 | 第36页 |
二、既遂问题 | 第36页 |
三、与他罪的牵连竞合问题 | 第36-37页 |
第四节 诉讼欺诈行为入罪的立法设想 | 第37-39页 |
一、设计修改后的伪证罪法条表述 | 第37页 |
二、设计修改伪证罪法条的词语解释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件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