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当下城市空间中的“侵街”现象研究--以南京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26页
    0.1 研究背景第8-10页
        0.1.1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对街道认识的变化第8-9页
        0.1.2 对亚太地区城市及空间问题的新关注第9-10页
    0.2 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第10-12页
        0.2.1 研究对象第10-12页
        0.2.2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2页
    0.3 相关研究综述第12-24页
        0.3.1 针对城市、街道的经典研究第13-16页
        0.3.2 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第16-19页
        0.3.3 对城市、街道研究的新关注第19-22页
        0.3.4 国内博、硕士论文对街道的研究第22-24页
    0.4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24-26页
        0.4.1 研究方法第24-25页
        0.4.2 研究框架第25-26页
第1章 “侵街”的历史与涵义第26-40页
    1.1 我国街道的形成、演变和困境第26-31页
        1.1.1 从坊市制到街市制——街道的形成第26-28页
        1.1.2 从街道到大马路——街道的异化第28-29页
        1.1.3 “街道”与“道路”之争第29-30页
        1.1.4 当下街道的困境第30-31页
    1.2 街道中的公与私——从街道到“侵街”第31-36页
        1.2.1 “公”和“私”的概念第32-34页
        1.2.2 街道空间中的“公共”和“私人”第34-35页
        1.2.3 我国街道的公共性第35-36页
        1.2.4 “侵街”的涵义第36页
    1.3 我国城市空间中的”侵街”第36-40页
        1.3.1 “侵街”的出现第36-37页
        1.3.2 官方对“侵街”的压力与妥协第37-38页
        1.3.3 当下城市空间中的“侵街”第38-40页
第2章 微观视角下的“侵街”现象第40-58页
    2.1 街道空间系统的层级结构第40-42页
        2.1.1 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第40-41页
        2.1.2 各层级的关系第41-42页
        2.1.3 微观层面的街道第42页
    2.2 街道空间中的“侵占”第42-50页
        2.2.1 临街空间的公共性第42-47页
        2.2.2 由使用定义的公共第47-50页
    2.3 街道界面上的“侵占”第50-56页
        2.3.1 内部功能的外延第51-53页
        2.3.2 自我彰显的标识第53-56页
    2.4 当下“侵街”现象产生的原因第56-58页
        2.4.1 社会经济第56页
        2.4.2 民间意识第56-57页
        2.4.3 权力关系第57-58页
第3章 “侵街”现象的认知评价第58-74页
    3.1 研究方式与步骤第58-62页
        3.1.1 视觉研究和统计的方法第58-59页
        3.1.2 样本选择第59-61页
        3.1.3 测试过程第61-62页
    3.2 对测试结果的观察和比较第62-69页
        3.2.1 喜欢程度的影响特征第62-65页
        3.2.2 容忍程度的影响特征第65-66页
        3.2.3 “便捷”与“规划”——两项结果的比较与分析第66-68页
        3.2.4 对“侵街”现象的观念第68-69页
    3.3 对测试结果的统计和归纳第69-71页
        3.3.1 定量的分析方法第69-70页
        3.3.2 影响评价的主要因素第70页
        3.3.3 潜在的空间权属意识第70-71页
    3.4 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第71-74页
结语第74-76页
    A. 私人与公共的博弈第74页
    B. 高密度城市的空间创造逻辑第74页
    C. 公共观与街道空间设计第74-75页
    D. 研究的限制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79页
图片索引第79-81页
附录第81-117页
    附录A 四十张样本照片介绍第82-89页
    附录B 三十位受访者测试记录第89-107页
    附录C 样本量化得分第107-109页
    附录D 回归分析过程说明第109-114页
    附录E 各样本照片编码及相乘结果第114-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世界大学生三对三篮球联赛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研究
下一篇:生产商主导下零售商提供服务的供应链博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