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网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循环延迟转发的双路径多天线协作中继传输方案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3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第11-12页
第二章 MIMO技术与协作中继原理第12-25页
    2.1 分集与合并技术第12-16页
        2.1.1 分集技术第12-13页
        2.1.2 合并技术第13-16页
    2.2 MIMO技术的概述第16-19页
        2.2.1 MIMO系统概述第16-18页
        2.2.2 MIMO系统容量第18-19页
    2.3 OFDM技术第19-20页
    2.4 协作中继技术第20-22页
        2.4.1 协作中继的网络模型第20-21页
        2.4.2 协作中继的传输模型第21-22页
    2.5 协作中继协议第22-24页
        2.5.1 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ard)第23页
        2.5.2 解码转发(Decode and Forward)第23页
        2.5.3 编码协作(Coded Cooperation)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空时频码与循环延迟分集技术第25-35页
    3.1 空时码第25-31页
        3.1.1 分层空时码第26页
        3.1.2 空时网格码第26-27页
        3.1.3 空时分组码第27-28页
        3.1.4 酉空时码第28-29页
        3.1.5 差分空时码第29页
        3.1.6 基于线性星座预编码的空时编码第29-31页
    3.2 空频码第31-33页
    3.3 循环延迟分集技术第33-34页
    3.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基于循环延迟转发的双路径多天线协作中继传输方案第35-44页
    4.1 系统传输模型第35-36页
    4.2 系统编码方案第36-41页
    4.3 系统仿真第41-43页
    4.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4-45页
    5.1 本文总结第44页
    5.2 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靶向到内质网的Three-input“AND型”逻辑门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对次氯酸根的比例成像
下一篇:缓存可感知的路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