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7-4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乙二醇合成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1.2.1 石油路线合成乙二醇 | 第18-20页 |
1.2.2 煤化工路线合成乙二醇 | 第20-23页 |
1.3 乙二醇单(双)醚合成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1.3.1 环氧乙烷法 | 第23-24页 |
1.3.2 乙烯法 | 第24-25页 |
1.3.3 卤代烷法 | 第25页 |
1.3.4 二甘醇法 | 第25-26页 |
1.3.5 合成气法 | 第26页 |
1.3.6 乙二醇法 | 第26-28页 |
1.4 醚化反应常用催化剂及其改性方法 | 第28-34页 |
1.4.1 金属氧化物 | 第28-29页 |
1.4.2 分子筛 | 第29-30页 |
1.4.3 固体超强酸 | 第30-32页 |
1.4.4 杂多酸 | 第32-34页 |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34页 |
1.6 课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4-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7页 |
2 热力学分析及反应模拟 | 第47-62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热力学计算 | 第47-56页 |
2.2.1 乙二醇发生的主反应及主要副反应 | 第48页 |
2.2.2 原料及产物和主要副产物的标准生成焓及标准熵数据 | 第48-52页 |
2.2.3 理想气体状态下反应热力学计算 | 第52-56页 |
2.3 Aspen Plus对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反应的模拟计算 | 第56-60页 |
2.3.1 物性模型的选择 | 第56-57页 |
2.3.2 模拟计算结果 | 第57-6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3 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催化剂探索及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 第62-77页 |
3.1 引言 | 第6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3.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62-63页 |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第63页 |
3.3 乙二醇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方法 | 第63-64页 |
3.3.1 酸碱催化乙二醇和乙醇合成乙二醇乙醚机理 | 第63-64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64页 |
3.4 分析条件的建立 | 第64-67页 |
3.4.1 气相色谱柱选择 | 第64-65页 |
3.4.2 分离度 | 第65-66页 |
3.4.3 反应转化率及选择性计算方法 | 第66-67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67-74页 |
3.5.1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第67-69页 |
3.5.2 以AlCl3为催化剂的单因素实验 | 第69-71页 |
3.5.3 以AlCl3为催化剂的正交实验 | 第71-72页 |
3.5.4 催化剂体系的优化 | 第72-74页 |
3.5.5 乙醇含水量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 第7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4 改性分子筛催化乙二醇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 | 第77-103页 |
4.1 引言 | 第77-7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8-81页 |
4.2.1 原料及试剂 | 第78页 |
4.2.2 设备及仪器 | 第78-79页 |
4.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9页 |
4.2.4 催化剂表征 | 第79-8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1-100页 |
4.3.1 分子筛类型对催化性能影响 | 第81-83页 |
4.3.2 改性HZSM-5 分子筛催化剂合成条件优化 | 第83-86页 |
4.3.3 改性HZSM-5 分子筛催化剂的表征 | 第86-91页 |
4.3.4 改性HZSM-5 为催化剂时合成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91-96页 |
4.3.5 反应本征动力学方程模拟 | 第96-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5 改性HZSM-5 催化剂失活原因及再生条件研究 | 第103-116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5.2.1 催化剂的表面酸强度及酸量表征 | 第104-105页 |
5.2.2 催化剂晶型结构表征 | 第105-106页 |
5.2.3 催化剂红外色谱表征 | 第106-107页 |
5.2.4 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表征 | 第107-108页 |
5.2.5 使用前后催化剂BET表征 | 第108-109页 |
5.2.6 催化剂再生研究 | 第109-110页 |
5.2.7 再生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第110-113页 |
5.2.8 每次活化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113-11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6页 |
6 杂多酸及其盐催化乙二醇合成乙二醇单(双)乙醚 | 第116-131页 |
6.1 引言 | 第116-11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7-118页 |
6.2.1 试剂和仪器 | 第117-118页 |
6.2.2 杂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 | 第118页 |
6.2.3 杂多酸及其盐催化性能 | 第118页 |
6.2.4 催化剂表征 | 第118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8页 |
6.3.1 催化剂组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18-121页 |
6.3.2 磷钨酸银铯催化剂结构表征 | 第121-123页 |
6.3.3 磷钨酸银铯催化剂制备工艺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6.3.4 磷钨酸银铯催化剂成型 | 第126-127页 |
6.3.5 成型Cs_(0.66)Ag_(0.33)H_2PW_(12)O_(40)/SiO_2催化剂长周期实验 | 第127-12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31-133页 |
7.1 结论 | 第131-132页 |
7.2 展望 | 第132-133页 |
个人简历 | 第133页 |
博士期间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