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2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1.2.1 蒙古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2. 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1.3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 第22-2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1.3.3 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25页 |
1.4.2 定量分析法 | 第25-26页 |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 第26-27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26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26-27页 |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7-3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7-28页 |
2.1.1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政治内涵 | 第27页 |
2.1.2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济内涵 | 第27-28页 |
2.2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 第28-36页 |
2.2.1 国际贸易理论 | 第28-34页 |
2.2.2 要素禀赋比率论 | 第34-36页 |
三、中国和蒙古国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 第36-86页 |
3.1 中国和蒙古国经贸合作的历史回顾 | 第37-53页 |
3.1.1 蒙古国对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 | 第37-44页 |
3.1.2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经贸发展的回顾 | 第44-47页 |
3.1.3 蒙古国对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 | 第47-53页 |
3.2. 中蒙经贸合作现状 | 第53-80页 |
3.2.1 蒙古国贸易现状 | 第55-68页 |
3.2.2 中蒙两国双方的对外贸易现状 | 第68-80页 |
3.3 中蒙经贸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 第80-86页 |
四、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 | 第86-116页 |
4.1 贸易引力模型国外研究综述 | 第86-89页 |
4.2 引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89-93页 |
4.3 引力模型的提出 | 第93-99页 |
4.3.1 给定的数据及其解释 | 第94页 |
4.3.2 引力模型引入新变量 | 第94-99页 |
4.4 中蒙贸易对引力模型应用 | 第99-116页 |
4.4.1 引力模型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 第99-100页 |
4.4.2 引力模型指标解释 | 第100-101页 |
4.4.3 给定数据的概况 | 第101-107页 |
4.4.4 引力模型评估 | 第107-112页 |
4.4.5 中蒙贸易现状及其预测 | 第112-116页 |
五、中蒙两国贸易的有利政策与制约因素 | 第116-127页 |
5.1 中国对蒙古国贸易政策优势 | 第116-117页 |
5.2 蒙古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优势 | 第117-120页 |
5.3 中蒙两国贸易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 第120-127页 |
5.3.1 中国与蒙古国贸易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 第122-127页 |
六、推动中蒙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 第127-144页 |
6.1 双方分别制定长远战略规划 | 第127-133页 |
6.1.1 多层面拓展交流,深化中蒙战略伙伴关系 | 第128-130页 |
6.1.2 优化双边贸易政策 | 第130-131页 |
6.1.3 扩大双方贸易合作领域 | 第131-132页 |
6.1.4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贸易结构 | 第132-133页 |
6.2 积极适应蒙古国国情 | 第133-138页 |
6.2.1 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化自身贸易竞争力 | 第133-135页 |
6.2.2 自然保护意识强烈,努力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氛围 | 第135-137页 |
6.2.3 加强经济发展与贸易建设 | 第137-138页 |
6.3 提高双方企业的信誉度 | 第138-139页 |
6.4 加强多层面多方位拓展交流 | 第139-144页 |
七、结论与展望 | 第144-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9页 |
附录组成 | 第159-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