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 | 第8-9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2) 研究动机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本研究相关概念说明 | 第12-13页 |
(1) 文化政策 | 第12页 |
(2) 美术展览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历史文化背景概述 | 第13-20页 |
第一节 民国美术展览的历史背景 | 第13-15页 |
一、西方列强的入侵 | 第13-14页 |
二、实业救国与政治改良 | 第14页 |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民国美术展览的文化背景 | 第15-18页 |
一、西学东渐的浪潮 | 第15-16页 |
二、实利主义的推崇 | 第16-17页 |
三、艺术家的推动作用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化事业总纲引导下的美术展览 | 第20-32页 |
第一节 文化事业总纲概览 | 第20-23页 |
一、文化建设的重心 | 第20-21页 |
二、文化事业建设的改观 | 第21-22页 |
三、美术事业建设 | 第22页 |
四、文化总纲对民国美术展览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文化事业总纲的引导性 | 第23-25页 |
一、提倡中国传统书画 | 第23页 |
二、反对现代艺术观念 | 第23-24页 |
三、宣扬民族精神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文化事业总纲引导下的西湖博览会 | 第25-31页 |
一、博览会的主旨 | 第25-26页 |
二、积累资金的渠道 | 第26-28页 |
三、美术馆之设置 | 第28-30页 |
四、博览会后的反响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教育政策体系支撑下的美术展览 | 第32-42页 |
第一节 教育政策体系概况 | 第32-34页 |
一、“党化教育”及“三民主义” | 第32-33页 |
二、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相关条例 | 第33页 |
三、国立艺术院的组织大纲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教育政策体系的支撑性 | 第34-35页 |
一、提供展览作品 | 第34-35页 |
二、提供展览场地 | 第35页 |
第三节 个案分析:教育政策体系支撑下的第一届全国美展 | 第35-40页 |
一、美术教育人士的推进 | 第35-38页 |
二、赞助人的出现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社团管理政策规范下的美术展览 | 第42-51页 |
第一节 社团管理政策概述 | 第42-44页 |
一、鼓励社团建设 | 第42-43页 |
二、规范社团建设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社团管理政策的规范性 | 第44-46页 |
一、美术社团成立宗旨 | 第44-45页 |
二、美术社团展览活动 | 第45-46页 |
第三节 个案分析:社团管理政策规范下的中国美术会展览 | 第46-50页 |
一、展览出品的规范 | 第46-48页 |
二、展览场地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其他文艺政策调整下的美术展览 | 第51-59页 |
第一节 报纸杂志出版政策与美术展览 | 第51-53页 |
一、图书杂志组织章程 | 第51-52页 |
二、出版政策对美术展览的影响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文博系统建设政策与美术展览 | 第53-54页 |
一、文物保存政策 | 第53页 |
二、文博系统建设政策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个案分析:其他文艺政策调整下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 | 第54-58页 |
一、展览背景 | 第54-55页 |
二、展览影响 | 第55-58页 |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第六章 对文化政策作用下的民国美术展览的思考 | 第59-64页 |
第一节 美术展览作为文化话语权的场域 | 第59-60页 |
一、中西绘画之辩 | 第59-60页 |
二、文化统制与美术展览的政治性 | 第60页 |
第二节 美术展览作为中国美术现代化的体现 | 第60-63页 |
一、美术展览与艺术传播 | 第61页 |
二、美术展览与美术展馆的兴建 | 第6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图表出处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