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呼伦贝尔八旗俸饷制度变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史料概述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第14-17页 |
一、清代呼伦贝尔驻防八旗军政建制 | 第17-25页 |
(一) 组建背景 | 第17-18页 |
(二) 驻军编设过程 | 第18-21页 |
1. 布特哈籍50牛录官兵 | 第18-19页 |
2. 额鲁特2牛录官兵 | 第19-20页 |
3. 新巴尔虎40牛录官兵 | 第20页 |
4. 后续的建制调整 | 第20-21页 |
(三) 行政管理体制 | 第21-25页 |
1. 军政建制 | 第21-24页 |
2. 衙署机构设置 | 第24-25页 |
二、清初至咸丰三年呼伦贝尔驻防八旗俸饷制度情况 | 第25-36页 |
(一) 俸饷构成 | 第25-30页 |
1. 俸禄 | 第25-26页 |
2. 钱粮 | 第26页 |
3. 养廉银 | 第26页 |
4. 出征行粮 | 第26-30页 |
(二) 半分俸饷体制的确立及其成因 | 第30-33页 |
1. 呼伦贝尔八旗半分俸饷体制的确立 | 第30-31页 |
2. 半分俸饷体制的原因 | 第31-33页 |
(三) 具体关领模式 | 第33-36页 |
1. 资金来源 | 第33-34页 |
2. 拨解流程 | 第34页 |
3. 支放办法 | 第34-36页 |
三、晚清呼伦贝尔八旗官兵俸饷变迁 | 第36-59页 |
(一) 由户部直接支付向各省筹拨协饷的转变 | 第36-42页 |
1. 决策始末 | 第36-37页 |
2. 具体实施办法 | 第37-39页 |
3. 严重的欠支现象 | 第39-42页 |
(二) 掠夺式的蓄意克减 | 第42-47页 |
1. 搭放钱文 | 第42-43页 |
2. 银两减成减平 | 第43-44页 |
3. 官兵正项俸饷收入的缩水程度 | 第44-47页 |
(三) 欠饷压力下催生出的地方自筹俸饷的渠道 | 第47-52页 |
1. 牲畜交易税 | 第49页 |
2. 鱼税 | 第49-50页 |
3. 盐税 | 第50页 |
4. 羊草税 | 第50页 |
5. 畜牧税 | 第50-51页 |
6. 木植税 | 第51页 |
7. 皮张税 | 第51-52页 |
8. 官兵俸饷扣存六分减平银两 | 第52页 |
(四) 咸丰以降俸饷支付体系变革的原因 | 第52-59页 |
1. 清廷严重的财政困难 | 第52-54页 |
2. 银贵钱贱金融格局的恶性发展 | 第54-55页 |
3. 晚清军事制度的剧烈变革 | 第55-59页 |
四、俸饷制度变迁对晚清呼伦贝尔八旗带来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一) 八旗生计状况的急剧恶化 | 第59-60页 |
(二) 官兵战斗力的严重衰退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