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8-47页 |
第一章 戏曲格律谱的历史分期与相关问题讨论 | 第47-72页 |
第一节 戏曲格律谱的历史分期 | 第47-64页 |
一、元中后期——戏曲格律谱的萌芽期 | 第47-55页 |
二、明初——戏曲格律谱的成熟期 | 第55-57页 |
三、明中期——戏曲格律谱的独立期 | 第57-59页 |
四、万历时期——戏曲格律谱的完善期 | 第59-60页 |
五、明末清初——戏曲格律谱的兴盛期 | 第60-62页 |
六、清中期至今——戏曲格律谱的衰落期 | 第62-64页 |
第二节 戏曲格律谱与曲牌音乐 | 第64-72页 |
一、清中叶之前,南北曲牌定腔仍在 | 第65-69页 |
二、戏曲格律谱体式受曲牌音乐支配 | 第69-72页 |
第二章 蒋孝《旧编南九宫谱》考论 | 第72-109页 |
第一节 作者生平考述 | 第72-80页 |
一、生卒 | 第73-75页 |
二、科考 | 第75-76页 |
三、仕宦 | 第76-77页 |
四、入幕 | 第77-80页 |
第二节 《旧编南九宫谱》文本考论 | 第80-89页 |
一、版本 | 第80-81页 |
二、书名及成书时间 | 第81-82页 |
三、谱式 | 第82-83页 |
四、例曲 | 第83-89页 |
第三节 《九宫谱》《十三调谱》与南曲宫调产生 | 第89-109页 |
一、二谱概述 | 第89-90页 |
二、二谱均为音乐谱 | 第90-93页 |
三、二谱均产生于明初 | 第93-99页 |
四、南曲伴奏乐器的改革与南曲宫调的出现 | 第99-102页 |
五、明清戏曲宗元与南曲宫调的选择 | 第102-106页 |
六、“仙吕入双调”考辨 | 第106-109页 |
第三章 沈璟《南曲全谱》与戏曲格律谱的完善 | 第109-134页 |
第一节 《南曲全谱》与戏曲格律谱的完善 | 第109-125页 |
一、求全——促进了戏曲格律谱体式的完备 | 第111-120页 |
二、求真——提升了戏曲格律谱的学术品格 | 第120-125页 |
第二节 《南曲全谱》与新昆腔演唱 | 第125-134页 |
一、《全谱》中的“今曲”和“时唱” | 第126-129页 |
二、《全谱》中的“古调”和“古板” | 第129-134页 |
第四章 “汉唐古谱”《骷髅格》与戏曲格律谱起源 | 第134-167页 |
第一节 国藏本《骷髅格》文本述考 | 第134-144页 |
一、国藏本《骷髅格》的作者及成书时间 | 第134-137页 |
二、国藏本《骷髅格》的谱式及编撰动机 | 第137-140页 |
三、国藏本《骷髅格》对《全谱》之订补 | 第140-144页 |
第二节 “古谱”《骷髅格》真伪考 | 第144-167页 |
一、《骷髅格》非汉唐古谱 | 第145-149页 |
二、《骷髅格》非宋元旧谱 | 第149-154页 |
三、《骷髅格》出于明人伪托 | 第154-162页 |
四、伪托者极可能是钮少雅 | 第162-167页 |
第五章 《北词广正谱》考论 | 第167-206页 |
第一节 《北词广正谱》作者问题献疑 | 第167-188页 |
一、李玉未曾更定过《广正谱》 | 第168-174页 |
二、吴伟业《广正谱》序文应属伪托 | 第174-177页 |
三、《广正谱》亦非李玉刊刻 | 第177-180页 |
四、《广正谱》应归徐于室名下 | 第180-188页 |
第二节 “借宫”问题与《北词广正谱》的曲学探索 | 第188-206页 |
一、“借宫”概念与曲牌“出入”说 | 第188-195页 |
二、曲牌本宫的确定与《中原音韵》之“乐府三百三十五章” | 第195-199页 |
三、“借宫”说产生与明清戏曲宗元意识 | 第199-206页 |
第六章 胡介祉《南九宫谱大全》考论 | 第206-231页 |
第一节 《南九宫谱大全》作者述考 | 第206-212页 |
一、作者字号辨析 | 第206-209页 |
二、编撰动机探微 | 第209-212页 |
第二节 胡介祉《大全》编纂考 | 第212-231页 |
一、《大全》版本初探 | 第212-213页 |
二、《大全》成书及流传释疑 | 第213-219页 |
三、《大全》对《新谱》宫调曲牌系统的调整与融合 | 第219-226页 |
四、《大全》对《新谱》例曲的保留与增补 | 第226-231页 |
余论 | 第231-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43-244页 |
致谢 | 第244-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