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2.1 水稻氮肥使用现状 | 第10-11页 |
2.2 施氮量对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11-12页 |
2.3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养分吸收、转运特性 | 第12-14页 |
2.4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物质生产及养分利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22页 |
第二章 淮北地区水稻品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 第22-36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22-2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2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3页 |
3.1 水稻氮肥最高生产力及产量构成因素 | 第24-27页 |
3.2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的群体特征 | 第27-33页 |
4 讨论 | 第33-34页 |
4.1 不同氮肥群体生产力等级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协同特征 | 第33页 |
4.2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处于顶层水平的群体特征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淮北地区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素吸收、转运特征的差异 | 第36-48页 |
1 引言 | 第3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3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6页 |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36-37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1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不同时期器官的氮素积累量 | 第37-39页 |
3.2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素积累特征 | 第39-41页 |
3.3 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抽穗至成熟期的氮素转运 | 第41-43页 |
3.4 氮素吸收利用率及百千克籽粒吸氮量 | 第43页 |
3.5 水稻品种氮素利用率的聚类分析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4.1 不同生产力水平水稻品种各器官氮素积累及氮素转运的差异 | 第44-45页 |
4.2 淮北稻区高产氮高效品种的筛选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四章 淮北地区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钾素吸收、转运特征的差异 | 第48-62页 |
1 引言 | 第48-4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4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49页 |
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 第49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3.1 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含钾率及钾素积累量 | 第49-52页 |
3.2 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关键生育阶段钾素积累量及积累速率 | 第52-55页 |
3.3 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抽穗至成熟期的钾素转运 | 第55-57页 |
3.4 不同生产力等级水稻品种钾素利用效率 | 第57页 |
3.5 钾素积累转运特征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4.1 水稻品种产量与钾素吸收利用特征的关系 | 第58-59页 |
4.2 不同产量水平水稻品种钾素分配及转运特征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1.1 淮北地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产量及其结构 | 第62页 |
1.2 淮北地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物质生产特征 | 第62页 |
1.3 淮北地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特征 | 第62页 |
1.4 淮北地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钾素积累转运特征 | 第62-63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3页 |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