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资集体协商法律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第一章 工资集体协商概述 | 第14-21页 |
第一节 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概念 | 第14-18页 |
一、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 | 第14-16页 |
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与发展 | 第16-17页 |
三、影响工资集体协商的因素 | 第17-18页 |
第二节“劳动三权”视角下的工资集体协商 | 第18-20页 |
一、工资集体协商与团结权 | 第18-19页 |
二、工资集体协商与争议权 | 第19-20页 |
三、工资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权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概述 | 第21-25页 |
一、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发展进程 | 第21-22页 |
二、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三、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特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2页 |
一、协商主体不成熟 | 第25-27页 |
二、法律未对不当劳动行为进行规制 | 第27-28页 |
三、政府职能错位 | 第28-31页 |
四、罢工权立法缺失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47页 |
第一节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发展概述 | 第34-36页 |
一、相关立法发展 | 第34页 |
二、主体资格认定 | 第34-35页 |
三、谈判程序与层级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评析 | 第36-45页 |
一、美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36-39页 |
二、德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39-40页 |
三、英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40-43页 |
四、日本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 第43-45页 |
第三节 国外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45-46页 |
一、完善现有法律体系 | 第45页 |
二、健全工会组织建设 | 第45-46页 |
三、加强政府服务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 | 第47-59页 |
第一节 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必要性 | 第47-48页 |
一、发挥市场机制的重要环节 | 第47页 |
二、调解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 第47-48页 |
三、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 | 第48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议 | 第48-57页 |
一、工资集体协商中主体的完善 | 第48-51页 |
二、对不当劳动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 第51-54页 |
三、明确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定位 | 第54-55页 |
四、确立罢工权的合法地位 | 第55-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