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21页 |
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其危害 | 第10-12页 |
1.1.1 湖泊富营养化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湖泊内源污染的危害 | 第12-13页 |
1.3 内源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13-15页 |
1.3.1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3-15页 |
1.3.2 异位处理技术 | 第15页 |
1.4 底泥疏浚的必要性及优缺点 | 第15-17页 |
1.4.1 底泥疏浚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4.2 底泥疏浚的优点 | 第16页 |
1.4.3 底泥疏浚的缺陷 | 第16-17页 |
1.5 底泥疏浚负面效果的控制方式 | 第17-18页 |
1.6 微生物对底泥疏浚后水体稳定控制的技术原理 | 第18-19页 |
1.6.1 微生物对底泥疏浚后释放出的营养盐的降解利用 | 第18-19页 |
1.6.2 微生物对破坏的底泥生态系统的修复及自净能力的提升 | 第19页 |
1.6.3 微生物对底泥疏浚后蓝藻爆发风险的控制 | 第19页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1.8 课题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2.1.1 模型中底泥来源 | 第21页 |
2.1.2 菌株 | 第21页 |
2.1.3 药品 | 第21-22页 |
2.1.4 试剂 | 第22-23页 |
2.1.5 培养基及模拟污水 | 第23-24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2.1 水样及底泥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 第25页 |
2.2.2 两种培养基的反硝化细菌筛选 | 第25-26页 |
2.2.3 氨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26页 |
2.2.4 硝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26-27页 |
2.2.5 反硝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27-28页 |
2.2.6 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南湖底泥及湖水 | 第28-29页 |
2.2.7 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黄石磁湖底泥及湖水 | 第29页 |
2.2.8 有外源污染存在的情况下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6页 |
3.1 两种培养基的反硝化细菌筛选 | 第30-34页 |
3.1.1 以DM反硝化培养基进行筛选 | 第30-32页 |
3.1.2 以添加硝酸盐的LB培养基进行筛选 | 第32-34页 |
3.2 氨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34-36页 |
3.3 硝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36-39页 |
3.3.1 硝化细菌在低浓度氨氮水体中的作用效果 | 第36-38页 |
3.3.2 硝化细菌在高浓度氨氮水体中的作用效果 | 第38-39页 |
3.4 反硝化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39-42页 |
3.5 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南湖底泥及湖水 | 第42-47页 |
3.5.1 不同处理组氨氮变化情况 | 第43-44页 |
3.5.2 不同处理组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变化情况 | 第44-45页 |
3.5.3 不同处理组总氮变化情况 | 第45-46页 |
3.5.4 不同处理组COD变化情况 | 第46页 |
3.5.5 不同处理组总磷变化情况 | 第46-47页 |
3.6 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黄石磁湖底泥及湖水 | 第47-51页 |
3.6.1 不同处理组氨氮变化情况 | 第48-49页 |
3.6.2 不同处理组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变化情况 | 第49-50页 |
3.6.3 不同处理组总氮变化情况 | 第50页 |
3.6.4 不同处理组总磷变化情况 | 第50-51页 |
3.6.5 不同处理组实验前后底泥总氮含量变化情况 | 第51页 |
3.7 有外源污染存在的情况下清淤及投菌对营养盐释放的影响 | 第51-56页 |
3.7.1 不同处理组氨氮变化情况 | 第52-53页 |
3.7.2 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变化情况 | 第53-54页 |
3.7.3 不同处理组总氮变化情况 | 第54-55页 |
3.7.4 不同处理组总磷变化情况 | 第55页 |
3.7.5 不同处理组实验前后底泥总氮含量变化情况 | 第55-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4.1 不同氮循环细菌在水缸模型中的作用效果 | 第56页 |
4.2 清淤对上覆水氮素变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 外投混合氮循环微生物对上覆水氮素变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清淤及微生物修复结合运用的优势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