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11-36页 |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 第11-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选题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5-22页 |
(二)国外研究情况 | 第22-23页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23-29页 |
(二)传播学相关理论 | 第29-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媒体融合的关系 | 第36-5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基本特征 | 第36-45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 第36-3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特征 | 第38-45页 |
第二节 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 第45-52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46-47页 |
二、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 第47-50页 |
三、我国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 第50-5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媒体融合的关系 | 第52-56页 |
一、媒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 第53-5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能够规范媒体的传播行为 | 第54页 |
三、顺应媒体融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能够产生长效社会效益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第二章 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传统方式 | 第58-8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和渠道 | 第58-66页 |
一、常规化的纪念活动 | 第58-60页 |
二、规范化的大众传媒 | 第60-62页 |
三、制度化的教育体系 | 第62-66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成功经验 | 第66-7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 第67-68页 |
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保证 | 第68-69页 |
三、广大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 第69-70页 |
四、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 | 第70-71页 |
五、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命力所在 | 第71-72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局限 | 第72-78页 |
一、形而上理想目标导向的教条性明显 | 第73-75页 |
二、以单一集中传播为主要方式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三章 媒体融合给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环境带来的改变 | 第80-89页 |
第一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渠道和空间得到了拓展 | 第81-83页 |
一、传播渠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第81页 |
二、传播向度由单向传播向交叉传播转变 | 第81-82页 |
三、传播的时空限度向随机转变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内容由相对简单向复杂多样转变 | 第83-84页 |
一、信息数量上由少量向海量转变 | 第83页 |
二、信息内容上由简单向复杂转变 | 第83-84页 |
第三节 媒体融合改变了受众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 第84-86页 |
一、受众接收信息方式的转变 | 第84-85页 |
二、受众处理信息方式的转变 | 第85-86页 |
第四节 媒体融合使传播效果由可控向不可控转变 | 第86-88页 |
一、传播主体由信息把关人向信息引导者转变 | 第86-87页 |
二、受众在自媒体传播中角色转换为传播者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第四章 媒体融合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第89-108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面临的挑战 | 第89-100页 |
一、受众自我本位性增强 | 第90-95页 |
二、模糊了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媒体责任被分散 | 第95-97页 |
三、庞杂信息冲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影响力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在媒体融合中的机遇 | 第100-106页 |
一、媒体融合使受众覆盖面变广 | 第103-104页 |
二、媒体融合延展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渠道 | 第104-105页 |
三、媒体融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形式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媒体融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原则 | 第108-132页 |
第一节 媒体融合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指导思想 | 第108-113页 |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观指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第108-110页 |
二、以传播规律为依据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第110-111页 |
三、以社会发展实际为参照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根据媒体融合新特点适时调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 | 第113-130页 |
一、分受众设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容 | 第113-119页 |
二、分领域采取灵活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 | 第119-122页 |
三、进一步强化传播主体间的协同配合 | 第122-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2页 |
第六章 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思考 | 第132-173页 |
第一节 发挥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主流舆论引导作用 | 第132-139页 |
一、不松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媒体融合时期的重要任务 | 第132-133页 |
二、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 | 第133-135页 |
三、以主流媒体为主导,净化传媒内容市场 | 第135-139页 |
第二节 扩大新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 第139-158页 |
一、用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生平故事为载体 | 第139-141页 |
二、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 | 第141-142页 |
三、将现实社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用合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读 | 第142-144页 |
四、由显性传播为主到显性传播与隐性传播双重点转变 | 第144-151页 |
五、大众传播娱乐功能的作用不容忽视 | 第151-158页 |
第三节 重视传播效果 | 第158-163页 |
一、研究受众接受心理,转变话语机制 | 第158-160页 |
二、增强媒体、受众互动水平,完善反馈机制 | 第160-161页 |
三、提升媒体亲和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 第161-162页 |
四、提高处理应急事件、化解负面舆情的能力 | 第162-163页 |
第四节 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理想传播模式及效果评价标准 | 第163-170页 |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的理想模式 | 第163-167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评价标准 | 第167-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73页 |
结语 | 第173-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6-189页 |
读博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 第189-190页 |
致谢 | 第190-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