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铁路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协同识别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论文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绞线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2.2 协同识别技术研究动态 | 第17-20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协同识别框架设计 | 第22-34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协同学理论基本原理 | 第22-24页 |
2.2.1 协同学理论基本思想 | 第22-23页 |
2.2.2 协同学理论基本概念 | 第23-24页 |
2.3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对象分析 | 第24-26页 |
2.4 基于主动声发射的损伤协同识别机理 | 第26-30页 |
2.4.1 主动声发射信号的传输 | 第26-27页 |
2.4.2 损伤协同识别演化过程分析 | 第27-28页 |
2.4.3 损伤协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8-30页 |
2.5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协同识别技术规划 | 第30-32页 |
2.5.1 动态决策机制分析 | 第30-32页 |
2.5.2 反馈优化机制分析 | 第3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识别的动态决策机制 | 第34-48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的主动声发射仿真 | 第34-37页 |
3.2.1 Sim Sonic仿真介绍 | 第34-35页 |
3.2.2 主动声发射仿真实现 | 第35-37页 |
3.3 承力索主动声发射信号特征提取方法 | 第37-42页 |
3.3.1 主动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分析 | 第38-40页 |
3.3.2 主动声发射信号的特征提取 | 第40-42页 |
3.4 动态决策方法的实现 | 第42-47页 |
3.4.1 损伤协同识别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4.2 动态决策算法 | 第43-45页 |
3.4.3 软件实现 | 第45-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识别的反馈优化机制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承力索主动声发射检测信号的特征评估 | 第48-50页 |
4.3 最优损伤状态向量的重构 | 第50-53页 |
4.3.1 信号特征向量的聚类 | 第50-51页 |
4.3.2 训练样本融合修正 | 第51-52页 |
4.3.3 在线检测信号的信息叠加 | 第52-53页 |
4.4 反馈优化机制算法实现 | 第53-56页 |
4.4.1 算法流程 | 第53-54页 |
4.4.2 软件设计 | 第54-56页 |
4.5 仿真实验验证 | 第56-62页 |
4.5.1 仿真实验设计 | 第56-58页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电化铁路承力索绞线结点结构损伤识别实验 | 第64-79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损伤协同识别实验平台设计 | 第64-66页 |
5.3 振动环境下的损伤深度识别实验 | 第66-71页 |
5.3.1 实验设计与过程 | 第66-68页 |
5.3.2 实验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68-71页 |
5.4 振动环境下的损伤类型识别实验 | 第71-75页 |
5.4.1 实验设计与过程 | 第72-73页 |
5.4.2 实验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73-75页 |
5.5 覆冰环境下的损伤类型识别实验 | 第75-78页 |
5.5.1 实验设计与过程 | 第75-77页 |
5.5.2 实验结果分析及优化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