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8页 |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0-15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页 |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5-16页 |
| 1.4 研究路径及方法 | 第16-18页 |
| 1.4.1 研究路径 | 第16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2. 棕地污染防治基本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2.1.1 棕地的涵义 | 第18页 |
| 2.1.2 棕地的特征 | 第18-19页 |
| 2.2 棕地污染防治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2.2.1 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驱动 | 第19页 |
| 2.2.2 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博弈 | 第19-20页 |
| 2.2.3 棕地污染防治修复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 第20页 |
| 2.3 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3.1 污染者负担理论 | 第20-21页 |
| 2.3.2 环境权理论 | 第21页 |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3. 我国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现状分析 | 第22-30页 |
| 3.1 我国棕地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 | 第22-25页 |
| 3.1.1 中央层面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 3.1.2 典型的地方立法实践 | 第23-25页 |
| 3.2 棕地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 3.2.1 立法理念不清晰 | 第25页 |
| 3.2.2 立法体系缺乏统一性与协调性 | 第25-26页 |
| 3.2.3 主要法律制度缺失 | 第26-27页 |
| 3.3 棕地污染防治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4. 国外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经验及借鉴 | 第30-38页 |
| 4.1 德国:注重事前风险评估 | 第30-31页 |
| 4.2 美国:建立严格的场地责任制度 | 第31-33页 |
| 4.3 日本:调查结果建立台账进行公示 | 第33-34页 |
| 4.4 国外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经验借鉴 | 第34-38页 |
| 4.4.1 利益主导模式 | 第34-35页 |
| 4.4.2 制定专项立法完整法律体系 | 第35页 |
| 4.4.3 多角度的棕地污染防治措施 | 第35-38页 |
| 5. 我国棕地污染防治立法的基本设想 | 第38-44页 |
| 5.1 准确定位立法目标 | 第38-39页 |
| 5.1.1 促进土地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 | 第38页 |
| 5.1.2 保护和改善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 | 第38页 |
| 5.1.3 防治棕地与实现生态文明 | 第38-39页 |
| 5.2 明确立法基本原则 | 第39页 |
| 5.3 立法框架的基本构思 | 第39-40页 |
| 5.4 棕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构建 | 第40-44页 |
| 5.4.1 完善棕地污染防治责任制度 | 第40-41页 |
| 5.4.2 建立棕地污染防治基金制度 | 第41-42页 |
| 5.4.3 制定棕地污染防治公众参与制度 | 第42-43页 |
| 5.4.4 确立棕地污染防治风险评估制度 | 第43页 |
| 5.4.5 引入棕地污染防治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 第43-44页 |
| 6.结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2页 |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