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游仆虫中的编程性移码基因 | 第15-17页 |
1.1.1 游仆虫 | 第15页 |
1.1.2 游仆虫中的编程性移码基因 | 第15-17页 |
1.2 影响编程性翻译移码的因素 | 第17-21页 |
1.2.1 肽链释放因子和编程性翻译移码 | 第17-19页 |
1.2.2 移码序列的上游刺激因子 | 第19-20页 |
1.2.3 tRNA与编程性移码 | 第20-21页 |
1.3 游仆虫中编程性移码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21-22页 |
1.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编程性翻译移码双荧光素酶报告体系的建立 | 第24-35页 |
2.1 材料 | 第24-26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2.1.2 引物序列 | 第25页 |
2.1.3 生化试剂 | 第25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25-26页 |
2.2 方法 | 第26-31页 |
2.2.1 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2.2.2 感受态DH5α的制备 | 第27页 |
2.2.3 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27-28页 |
2.2.4 利用质粒洗牌技术筛选酵母菌株YDB447/pDB967 | 第28-30页 |
2.2.5 双荧光素酶移码效率实验 | 第30-31页 |
2.3 结果 | 第31-33页 |
2.3.1 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 | 第31-33页 |
2.3.2 eRF1对含终止密码子移码序列的移码效率的影响 | 第33页 |
2.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游仆虫eRF1b突变体对移码序列的移码效率的影响 | 第35-42页 |
3.1 材料 | 第35-36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3.1.2 引物序列 | 第36页 |
3.1.3 生化试剂 | 第36页 |
3.2 方法 | 第36-38页 |
3.2.1 试剂配制 | 第36页 |
3.2.2 双荧光素酶移码效率实验 | 第36页 |
3.2.3 酵母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3.2.4 总RNA反转录cDNA | 第37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7-38页 |
3.3 结果 | 第38-40页 |
3.3.1 游仆虫eRF1b突变体对移码序列的移码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2 转换糖原前后eRF1的相对表达量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游仆虫eRF1对移码基因Ndr2移码效率的影响 | 第42-4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4.1.1 引物设计 | 第42页 |
4.1.2 八肋游仆虫基因组的提取 | 第42-43页 |
4.1.3 重组质粒pDB722-Ndr2的构建 | 第43-44页 |
4.1.4 双荧光素酶移码实验 | 第44-45页 |
4.2 结果 | 第45-47页 |
4.2.1 TGA的定点突变 | 第45页 |
4.2.2 重组质粒pDB722-Ndr2及其突变体pDB722-Ndr2-211的构建 | 第45-46页 |
4.2.3 eRF1对移码基因Ndr2移码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讨论 | 第47-48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况与联系方式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