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 第7-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1.1.2 研究缘由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2.1.1 国内外UOI课程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2.1.2 国内外课程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2.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3-24页 |
2.2 概念界定 | 第24-30页 |
2.2.1 小学项目(Primary Years Programme) | 第24-25页 |
2.2.2 超学科主题探究单元(Unit of Inquiry) | 第25-27页 |
2.2.3 课程评价(curriculum evaluation) | 第27-30页 |
第3章UOI课程评价概况解析 | 第30-54页 |
3.1 UOI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3.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30-31页 |
3.1.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31-32页 |
3.2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内容 | 第32-39页 |
3.2.1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内容概况 | 第32-36页 |
3.2.2 评价内容以培养目标为本,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 第36-39页 |
3.3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形式 | 第39-43页 |
3.3.1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形式概况 | 第39-41页 |
3.3.2 评价形式重视形成性评价、质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 第41-43页 |
3.4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 | 第43-47页 |
3.4.1 UOI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概况 | 第43-45页 |
3.4.2 评价主体由家、校共同构成 | 第45-47页 |
3.5 UOI课程评价的实施效果 | 第47-52页 |
3.5.1 UOI课程评价的实施效果概况 | 第47-51页 |
3.5.2 评价实施提供多样化选择,鼓励针对性实施 | 第51-52页 |
3.6 UOI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52-54页 |
3.6.1 评价实施过于依赖外籍教师 | 第52-53页 |
3.6.2 多元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影响评价信度 | 第53-54页 |
第4章UOI课程评价的启示 | 第54-58页 |
4.1 评价内容应明确课程目标、体现学校育人宗旨 | 第54页 |
4.2 评价形式应重视形成性评价、增加质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 | 第54-55页 |
4.3 评价主体应鼓励家长的参与、形成家校协同教育 | 第55-56页 |
4.4 评价实施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实施适度自由化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61-62页 |
附录2 观察记录表(I See, I Think, I Feel) | 第62-63页 |
附录3 咖啡吧计划表(My Café Schedule) | 第63-64页 |
附录4 反思之自评、互评 | 第64-66页 |
附录5 反思之整体表现性评估 | 第66-67页 |
附录6 反思之关注过程的评估 | 第67-68页 |
附录7 反思之有选择的反应 | 第68-69页 |
附录8 反思之开放式作业 | 第69-70页 |
附录9 评估细则表(Rubric) | 第70-71页 |
附录10 考核登记表(Checklists) | 第71-73页 |
附录 11 PYP Unit Planner(PYP单元探究计划)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