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8-19页 |
第二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简介 | 第19-28页 |
2.1 风力发电部分 | 第19-22页 |
2.1.1 风力发电机的组成 | 第19-20页 |
2.1.2 风速建模 | 第20-21页 |
2.1.3 风力机模型 | 第21-22页 |
2.1.4 风力发电的发电量 | 第22页 |
2.2 光伏发电部分 | 第22-25页 |
2.2.1 光伏电池原理 | 第23-24页 |
2.2.2 光伏电池主要特性 | 第24页 |
2.2.3 光伏发电每小时输出电能计算 | 第24-25页 |
2.3 储能装置 | 第25-27页 |
2.3.1 蓄电池 | 第25-26页 |
2.3.2 超级电容器 | 第26-27页 |
2.3.3 超导储能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风光互补储能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28-43页 |
3.1 光伏发电的功率控制策略 | 第28-31页 |
3.1.1 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 | 第28页 |
3.1.2 常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算法的研究 | 第28-31页 |
3.2 风力发电的功率控制策略 | 第31-38页 |
3.2.1 风力发电最大功率跟踪控制原理 | 第31-32页 |
3.2.2 常用风力发电最大功率点算法的研究 | 第32-38页 |
3.3 超级电容器蓄电池混合储能策略 | 第38-42页 |
3.3.1 混合储能的模型分析 | 第38-40页 |
3.3.2 混合储能性能分析 | 第40页 |
3.3.3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控制策略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储能容量的优化 | 第43-60页 |
4.1 优化目标 | 第43页 |
4.2 可靠性指标 | 第43-49页 |
4.2.1 能量缺失率LPSP | 第43-44页 |
4.2.2 能量损失率LPPP | 第44页 |
4.2.3 能量缺失率LPSP和能量损失率LPPP计算流程 | 第44-49页 |
4.3 系统的约束条件 | 第49-50页 |
4.4 遗传算法简介 | 第50-55页 |
4.4.1 编码问题 | 第51页 |
4.4.2 种群初始化 | 第51-52页 |
4.4.3 适应度函数 | 第52页 |
4.4.4 选择操作 | 第52-53页 |
4.4.5 交叉操作 | 第53页 |
4.4.6 变异操作 | 第53-55页 |
4.5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整个优化模型的流程 | 第55-56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56-5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6-67页 |
承诺书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