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表目录 | 第8-12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绪论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 第15页 |
1.1.2 城市绿地建设思想的演变 | 第15-16页 |
1.1.3 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绿道理论与实践研究概述 | 第21-33页 |
2.1 主要概念 | 第21-25页 |
2.1.1 绿道 | 第21-23页 |
2.1.2 城市绿道 | 第23-24页 |
2.1.3 都市型绿道 | 第24-25页 |
2.1.4 与绿道交叉的概念 | 第25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2.1 景观生态学 | 第25-26页 |
2.2.2 游憩学 | 第26页 |
2.2.3 恢复生态学 | 第26页 |
2.2.4 环境心理学 | 第26-27页 |
2.2.5 城市绿地系统 | 第27页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2.3.1 理论部分 | 第27-29页 |
2.3.2 实践部分 | 第29-30页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2.4.1 理论部分 | 第30-31页 |
2.4.2 实践部分 | 第31页 |
2.5 国外绿道研究对我国都市型绿道建设的启示 | 第31-33页 |
2.5.1 努力完善绿道政策、机构 | 第31-32页 |
2.5.2 积极宣传绿道观念、信息 | 第32页 |
2.5.3 明确建设绿道方法、途径 | 第32-33页 |
3 城市都市型绿道的调查与分析 | 第33-51页 |
3.1 调查目的 | 第33页 |
3.2 调查方法、内容及范围 | 第33-36页 |
3.2.1 调查方法 | 第33页 |
3.2.2 调查内容 | 第33-34页 |
3.2.3 调查范围 | 第34-36页 |
3.3 城市都市型绿道的内涵分析 | 第36-37页 |
3.3.1 生态内涵 | 第36页 |
3.3.2 景观内涵 | 第36页 |
3.3.3 社会内涵 | 第36-37页 |
3.3.4 经济内涵 | 第37页 |
3.4 城市都市型绿道构成要素分析 | 第37-49页 |
3.4.1 绿廊系统要素分析 | 第38-41页 |
3.4.2 人工系统要素分析 | 第41-49页 |
3.5 城市都市型绿道的特征分析 | 第49-51页 |
3.5.1 都市鲜明性 | 第49页 |
3.5.2 资源整合性 | 第49页 |
3.5.3 空间扩展性 | 第49-50页 |
3.5.4 生态限制性 | 第50页 |
3.5.5 功能多样性 | 第50-51页 |
4 城市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 | 第51-71页 |
4.1 控制性原则 | 第51-52页 |
4.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51页 |
4.1.2 尊重场地原则 | 第51页 |
4.1.3 生态经济原则 | 第51-52页 |
4.1.4 统筹协调原则 | 第52页 |
4.2 规划的总体框架 | 第52-55页 |
4.2.1 控制性要素 | 第52-54页 |
4.2.2 多方位联系 | 第54页 |
4.2.3 战略性目标 | 第54-55页 |
4.3 规划的步骤流程 | 第55-56页 |
4.3.1 前期调研 | 第55页 |
4.3.2 统筹定位 | 第55页 |
4.3.3 方案设计 | 第55-56页 |
4.3.4 组织实施 | 第56页 |
4.3.5 后续管理 | 第56页 |
4.4 典型设计模式提炼 | 第56-65页 |
4.4.1 水系型模式 | 第56-59页 |
4.4.2 绿地型模式 | 第59-62页 |
4.4.3 废弃地型模式 | 第62-65页 |
4.5 设计要点 | 第65-71页 |
4.5.1 游憩空间的多样化 | 第65-67页 |
4.5.2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 第67-69页 |
4.5.3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 第69-71页 |
5 实证研究:厦门市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 | 第71-88页 |
5.1 以厦门环岛路滨海绿道为例分析“滨海型模式”都市型绿道 | 第71-76页 |
5.1.1 历史背景 | 第71页 |
5.1.2 场地分析 | 第71-72页 |
5.1.3 现有都市型绿道的评估分析 | 第72-74页 |
5.1.4 二次设计建议 | 第74-76页 |
5.2 以厦门铁路文化绿道为例分析“铁路废弃地模式”都市型绿道 | 第76-88页 |
5.2.1 历史背景 | 第77页 |
5.2.2 场地分析 | 第77-79页 |
5.2.3 再利用策略选择 | 第79-80页 |
5.2.4 现有都市型绿道的评估分析 | 第80-84页 |
5.2.5 二次设计建议 | 第84-88页 |
6 结论、创新与讨论 | 第88-90页 |
6.1 结论 | 第88-89页 |
6.2 创新 | 第89页 |
6.3 讨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