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葡萄无核机理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1.1 无核葡萄 | 第11页 |
1.1.2 无核葡萄胚珠败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 植物自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自噬及其分子机理 | 第12-13页 |
1.2.2 植物中自噬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植物中自噬与PCD的关系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2.1.2 质粒与菌株 | 第17页 |
2.1.3 相关试剂 | 第1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7-22页 |
2.2.1 葡萄ATG基因家族的搜索和注释 | 第17页 |
2.2.2 葡萄ATG基因家族的进化树分析 | 第17-18页 |
2.2.3 葡萄ATG基因家族外显子-内含子结构分析 | 第18页 |
2.2.4 葡萄ATG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与同线性分析 | 第18页 |
2.2.5 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 | 第18页 |
2.2.6 基因克隆 | 第18-19页 |
2.2.7 酵母双杂交验证 | 第19-22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2-38页 |
3.1 葡萄自噬相关基因VvATG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 | 第22页 |
3.2 植物ATG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第22-24页 |
3.3 葡萄ATG基因家族的结构分析 | 第24-26页 |
3.4 葡萄ATG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定位和扩张模式 | 第26-27页 |
3.5 葡萄和拟南芥中ATG基因家族的进化关系 | 第27-29页 |
3.6 葡萄ATG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31页 |
3.7 葡萄ATG基因在胚珠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分析 | 第31-34页 |
3.8 葡萄ATG7及其互作蛋白的基因克隆 | 第34-35页 |
3.8.1 VvATG7互作蛋白的预测 | 第34页 |
3.8.2 VvATG7、VvATG10和VvATG12的克隆 | 第34-35页 |
3.9 VvATG7互作蛋白的验证 | 第35-38页 |
3.9.1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5-36页 |
3.9.2 葡萄ATG7蛋白与ATG10、ATG12蛋白互作的验证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38-41页 |
4.1 葡萄基因组的ATG基因家族 | 第38-39页 |
4.2 葡萄ATG家族基因的表达 | 第39-40页 |
4.3 VvATG7的互作蛋白 | 第40-4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