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不可量物侵害的涵义 | 第14-17页 |
1.1 不可量物及不可量物侵害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 不可量物侵害的性质 | 第15-17页 |
1.2.1 与相邻关系侵害的比较 | 第15页 |
1.2.2 与环境污染侵害的比较 | 第15-17页 |
二、不可量物侵害的类型 | 第17-21页 |
2.1 公益性施害行为与私益性施害行为 | 第17-18页 |
2.1.1 公益性施害行为 | 第17页 |
2.1.2 私益性施害行为 | 第17-18页 |
2.2 对财产权的侵害与对人身权的侵害 | 第18-19页 |
2.2.1 对财产权的侵害 | 第19页 |
2.2.2 对人身权的侵害 | 第19页 |
2.3 积极侵害、消极侵害及观念侵害 | 第19-21页 |
2.3.1 积极侵害 | 第19-20页 |
2.3.2 消极侵害 | 第20页 |
2.3.3 观念侵害 | 第20-21页 |
三、我国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设立 | 第21-32页 |
3.1 我国设立不可量物侵害制度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3.2 不可量物侵害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第22-25页 |
3.2.1 不可量物侵害制度与相邻制度的衔接 | 第23-24页 |
3.2.2 不可量物侵权制度与环境污染侵害的衔接 | 第24-25页 |
3.3 不可量物侵害的判断标准 | 第25-26页 |
3.4 不可量物侵害制度对社会经济利益的衡平 | 第26-32页 |
3.4.1 扩大不可量物侵害的调整范围 | 第26-27页 |
3.4.2 明确规定受害人的容忍义务和容忍限度的判断标准 | 第27页 |
3.4.3 引入利益均衡机制 | 第27-28页 |
3.4.4 构建不可量物侵害责任承担方式 | 第28页 |
3.4.5 纠纷解决方式的多样化 | 第28-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