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沈阳惠民新城装配式建筑成本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4-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18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8-20页
        1.3.1 研究目的第18页
        1.3.2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4 研究创新点第20页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0-22页
        1.5.1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5.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1.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第23-37页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第23-28页
        2.1.1 装配式建筑的概念和分类第23-24页
        2.1.2 装配式建筑的功能与特点第24-25页
        2.1.3 装配式与现浇式建筑的差异性分析第25-28页
    2.2 成本效益分析概述第28-30页
        2.2.1 成本效益分析的概念第28-29页
        2.2.2 成本效益分析的特点第29页
        2.2.3 成本效益分析的流程第29-30页
    2.3 成本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第30-31页
        2.3.1 全生命周期理论第30页
        2.3.2 外部性理论第30-31页
        2.3.3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31页
    2.4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概述第31-35页
        2.4.1 模糊数学理论第32页
        2.4.2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的步骤第32-34页
        2.4.3 权重的确定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惠民新城项目成本测算与分析第37-55页
    3.1 惠民新城项目概况第37页
        3.1.1 项目背景介绍第37页
        3.1.2 项目主要特点第37页
    3.2 惠民新城项目成本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7-39页
        3.2.1 国家政策和法规对成本的影响第37-38页
        3.2.2 环境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第38页
        3.2.3 技术和设备对成本的影响第38页
        3.2.4 社会认可度对成本的影响第38-39页
    3.3 惠民新城项目成本的构成第39-40页
        3.3.1 建造成本C1第39-40页
        3.3.2 使用成本C2第40页
        3.3.3 拆除回收成本C3第40页
    3.4 惠民新城项目成本测算第40-47页
        3.4.1 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方法第41页
        3.4.2 全生命周期成本测算的基本假设第41页
        3.4.3 惠民新城项目3第41-44页
        3.4.4 惠民新城项目3第44-47页
    3.5 惠民新城项目成本对比分析第47-54页
        3.5.1 全生命周期成本数据总体对比分析第47页
        3.5.2 建安装饰成本数据分项对比分析第47-53页
        3.5.3 装配式设计建安装饰成本较高的原因分析第53-54页
    3.6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四章 惠民新城项目效益测算与分析第55-67页
    4.1 研究边界的确定第55页
    4.2 惠民新城项目效益的构成第55-56页
        4.2.1 生态效益第55页
        4.2.2 经济效益第55页
        4.2.3 社会效益第55-56页
    4.3 惠民新城项目效益的测算方法第56-58页
        4.3.1 生态效益的测算第56页
        4.3.2 经济效益的测算第56-57页
        4.3.3 社会效益的测算第57-58页
    4.4 惠民新城项目效益的分析第58-64页
        4.4.1 生态效益的分析第58-60页
        4.4.2 经济效益的分析第60-64页
        4.4.3 社会效益的分析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五章 惠民新城项目综合评价第67-85页
    5.1 惠民新城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第67-72页
        5.1.1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第67-68页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体系第68页
        5.1.3 评价指标的选择第68-69页
        5.1.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69-72页
    5.2 惠民新城项目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第72-79页
        5.2.1 模糊聚类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分析第72-73页
        5.2.2 评价指标各层次权重及评价基准的确定第73-75页
        5.2.3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第75-79页
    5.3 评价结果分析第79-83页
        5.3.1 指标权重计算结果分析第82页
        5.3.2 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82-83页
    5.4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5-87页
参考文献第87-89页
作者简介第89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9-90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第90-91页
致谢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彩超检测中孕期胎儿大脑中动脉M1段不同节段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临床分析
下一篇:超声与透视下犬股骨骨折外固定的实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