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2-17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的创新 | 第17-19页 |
2 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引介 | 第19-21页 |
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1-23页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必要性 | 第21页 |
2.2.2 多中心治理理论研究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可行性 | 第21-23页 |
3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3.1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3.1.1 信用业发展不均衡 | 第23页 |
3.1.2 监管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3页 |
3.1.3 政府监管错位 | 第23-24页 |
3.1.4 征信制度建设滞后 | 第24页 |
3.1.5 数据互通和信息标准化缺失 | 第24-25页 |
3.2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的危害 | 第25-26页 |
3.2.1 市场交易成本难以控制 | 第25页 |
3.2.2 制约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第25页 |
3.2.3 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第25-26页 |
3.2.4 阻碍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 第26页 |
3.3 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3.3.1 市场主体缺乏信用意识 | 第26-27页 |
3.3.2 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 | 第27-28页 |
3.3.3 信用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28-30页 |
4 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借鉴 | 第30-34页 |
4.1 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引介 | 第30-32页 |
4.1.1 美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 | 第30-31页 |
4.1.2 欧盟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 | 第31-32页 |
4.1.3 日本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 | 第32页 |
4.2 国外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经验启示 | 第32-34页 |
4.2.1 政府监管不可或缺 | 第32-33页 |
4.2.2 信用信息公开和隐私保护法律 | 第33页 |
4.2.3 实行信用信息标准化 | 第33页 |
4.2.4 市场机制和信用文化建设 | 第33-34页 |
5 规范我国市场主体信用监管的对策 | 第34-38页 |
5.1 加强政府对信用的监管 | 第34-35页 |
5.1.1 明确信用的统一监管部门 | 第34页 |
5.1.2 加快信息保护方面立法 | 第34页 |
5.1.3 建立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制度 | 第34-35页 |
5.1.4 健全失信惩戒机制 | 第35页 |
5.2 规范发展市场主体对信用的监管 | 第35-36页 |
5.2.1 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运作 | 第35页 |
5.2.2 建立信用机构综合评级制度 | 第35-36页 |
5.2.3 加强市场主体自身监督 | 第36页 |
5.3 鼓励开展第三方组织对信用的监管 | 第36-37页 |
5.3.1 深化信用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36页 |
5.3.2 独立的专业机构研究 | 第36-37页 |
5.4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 第37页 |
5.4.1 鼓励公众积极监督 | 第37页 |
5.4.2 推动舆论监督 | 第37页 |
5.5 深化信用文化培育 | 第37-38页 |
6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