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英文缩写注释 | 第12-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2页 |
1.1 寻常型银屑病简介 | 第16-17页 |
1.2 代谢组学简介 | 第17-18页 |
1.3 银屑病的动物模型 | 第18-20页 |
1.4 银屑病的药物治疗 | 第20-21页 |
1.5 课题计划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1H-NMR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第22-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样本资料 | 第22-24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样本收集 | 第24页 |
2.2.2 样本预处理 | 第24页 |
2.2.3 NMR数据采集及处理 | 第24-25页 |
2.2.4 数据分析和统计学处理 | 第25页 |
2.3 结果 | 第25-32页 |
2.3.1 健康组与寻常型银屑病组血浆~1H-NMR波谱图比较 | 第25-27页 |
2.3.2 模式识别分析 | 第27-30页 |
2.3.3 统计学分析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 | 第30-32页 |
2.4 讨论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基于UPLC/Q-TOF MS的寻常型银屑病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 第35-4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5-37页 |
3.1.1 样本资料 | 第35-37页 |
3.1.2 试剂与仪器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2.1 样本收集与处理 | 第37页 |
3.2.2 UPLC/Q-TOF MS分析 | 第37-38页 |
3.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38页 |
3.2.4 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38-39页 |
3.3 结果 | 第39-47页 |
3.3.1 方法学验证 | 第39页 |
3.3.2 UPLC/Q-TOF MS代谢指纹图谱 | 第39-40页 |
3.3.3 模式识别分析 | 第40-45页 |
3.3.4 统计学分析与分子标志物的鉴定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IMQ诱导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组与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匹配 | 第49-65页 |
4.1 IMQ诱导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4.1.3 观测指标 | 第50-51页 |
4.1.4 结果 | 第51-54页 |
4.2 小鼠银屑病模型与患者生物标志物的匹配 | 第54-6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2.3 结果 | 第56-64页 |
4.2.4 讨论 | 第64-65页 |
第五章 MTX和雷公藤多苷对银屑病小鼠皮损部位以及相匹配标志物的影响 | 第65-76页 |
5.1 MTX和雷公藤多苷对银屑病小鼠皮损部位的影响 | 第65-69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5.2 MTX和雷公藤多苷对银屑病小鼠中相匹配标志物的影响 | 第69-7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2.3 结果 | 第71-74页 |
5.2.4 讨论 | 第74-7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