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论文--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论文

宿主限制因子SAMHD1和HIV/SIV附属蛋白Vpx相互作用的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46页
    第一节 HIV/SIV简介第10-14页
        1.1.1 HIV的结构以及生活周期第11-13页
        1.1.2 HIV/SIV的附属蛋白Vpx第13-14页
    第二节 抑制HIV-1的宿主限制因子第14-22页
        1.2.1 APOBEC3(Apolipoprotein B-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 3 proteins)家族第15-16页
        1.2.2 TRIM5(Tripartite motif containing 5)第16-18页
        1.2.3 Tetherin第18-19页
        1.2.4 MxB(Myxovirus resistance protein B)第19-20页
        1.2.5 IFITM(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第20-22页
    第三节 SAMHD1研究进展第22-45页
        1.3.1 SAMHD1抗病毒功能的发现第22-23页
        1.3.2 SAMHD1抑制HIV-1第23-24页
        1.3.3 SAMHD1的结构第24-26页
        1.3.4 SAMHD1的亚细胞定位第26-27页
        1.3.5 SAMHD1的表达以及调控第27-29页
        1.3.6 体内条件下SAMHD1和HIV感染以及AIDS进程的关系第29-30页
        1.3.7 SAMHD1抑制病毒的机制第30-31页
        1.3.8 SAMHD1酶活性的调控第31-35页
        1.3.9 IFN介导的非SAMHD1的机制第35页
        1.3.10 Vpx介导SAMHD1的降解第35-37页
        1.3.11 SAMHD1与Vpx的进化第37-41页
        1.3.12 SAMHD1抑制其他逆转录病毒的复制第41页
        1.3.13 SAMHD1抑制DNA病毒的复制第41-42页
        1.3.14 SAMHD1抑制逆转座子LINE-1的活性第42-43页
        1.3.15 SAMHD1与Aicardi-Goutieres syndrome(AGS)第43页
        1.3.16 SAMHD1与DNA损伤第43-45页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5-4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6-62页
    第一节 实验材料第46-48页
        2.1.1 菌株第46页
        2.1.2 质粒及cDNA第46页
        2.1.3 工具酶、抗体及试剂第46-47页
        2.1.4 分析软件第47页
        2.1.5 溶液配制第47-48页
    第二节 实验方法第48-62页
        2.2.1 常规质粒构建第48-52页
        2.2.2 定点突变质粒的构建第52-54页
        2.2.3 人/鼠/Red-capped mangabey SAMHD1的嵌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第54页
        2.2.4 细胞培养第54-56页
        2.2.5 细胞裂解第56页
        2.2.6 BCA法蛋白浓度定量第56-57页
        2.2.7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第57-59页
        2.2.8 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第59页
        2.2.9 生物统计分析第59-60页
        2.2.10 分子模型的构建第60页
        2.2.11 激光共聚焦成像(laser confocal imaging)第60-6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62-83页
    第一节 SIVrcm Vpx降解SAMHD1的机制探索第62-78页
        3.1.1 Vpx介导SAMHD1的降解具有种属特异性第62-64页
        3.1.2 SIVrcm Vpx利用与SIVmac/HIV-2完全不同的模式与SAMHD1相互作用第64-67页
        3.1.3 SIVrcm Vpx介导RCM SAMHD1降解的必须氨基酸的确定第67-70页
        3.1.4 RCM SAMHD1的N末端是SIVrcm Vpx的识别位点第70-71页
        3.1.5 RCM SAMHD1 1-113位氨基酸对于响应SIVrcm Vpx介导的降解是充分的第71-73页
        3.1.6 RCM SAMHD1的F15、L36和F52对于SIVrcm Vpx的识别是必须的第73-76页
        3.1.7 rcmSAMHD1-NtD/Vpxrcm/DCAF1-CtD三元复合物的模型构建第76页
        3.1.8 RCM SAMHD1的R55和R56对于SIVrcm Vpx的识别至关重要第76-78页
    第二节 SAMHD1截短体的研究第78-83页
        3.2.1 SAMHD1截短体的鉴定第78-79页
        3.2.2 SAMHD1的截短体缺失了核定位信号第79-81页
        3.2.3 人SAMHD1酶切位点的预测第81-83页
第四章 讨论第83-89页
    第一节 病毒蛋白和宿主限制因子之间的“军备竞赛”第83-88页
        4.1.1 SIVrcm Vpx与SIVsm Vpx识别SAMHD1位点的迁移第83页
        4.1.2 SIVrcm Vpx与SIVmnd-2 Vpx识别SAMHD1位点的迁移第83-87页
        4.1.3 Vpx对SAMHD1的拮抗促进了其进化第87-88页
    第二节 SAMHD1对抗病毒降解的另一种策略第88-8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89-91页
参考文献第91-106页
附录第106-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个人简历第115-116页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结筋病灶点分布规律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足阳明经筋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结筋病灶点体表血流灌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