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缺失及提升对策--以张辉张高平案为切入点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基本案情和反映的焦点问题 | 第11-13页 |
1.1 基本案情简介 | 第11页 |
1.2 法院审理过程 | 第11页 |
1.3 本案反映的焦点问题 | 第11-13页 |
1.3.1 案件审判,证据不充分 | 第12页 |
1.3.2 程序公正未得到保障 | 第12-13页 |
1.3.3 判决书的说理不够 | 第13页 |
1.3.4 案件疑点重重,却迟迟无法启动再审 | 第13页 |
第二章 司法公信力概述 | 第13-17页 |
2.1 司法公信力的内涵 | 第13页 |
2.2 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 第13-16页 |
2.2.1 法律信仰是司法公信力的心理因素 | 第13-14页 |
2.2.2 司法独立是司法公信力的制度因素 | 第14-15页 |
2.2.3 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价值因素 | 第15页 |
2.2.4 法官素质是司法公信力的主体因素 | 第15-16页 |
2.3 司法公信力产生的条件 | 第16页 |
2.4 司法公信力的意义 | 第16-17页 |
2.4.1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 第16-17页 |
2.4.2 有利于提高司法权威 | 第17页 |
2.4.3 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 | 第17页 |
2.4.4 有利于提高司法裁判的效力 | 第17页 |
第三章 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及其原因 | 第17-27页 |
3.1 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 第17-19页 |
3.1.1 司法权不独立 | 第18页 |
3.1.2 司法腐败严重 | 第18页 |
3.1.3 法官整体素质不高 | 第18-19页 |
3.1.4 司法定纷止争的效果不理想 | 第19页 |
3.1.5 “执行难”问题依然严重 | 第19页 |
3.1.6 私力救济盛行 | 第19页 |
3.2 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 第19-27页 |
3.2.1 司法的独立地位得不到保障 | 第19-21页 |
3.2.2 法官的职业化程度不高 | 第21-22页 |
3.2.3 司法监督不力 | 第22-23页 |
3.2.4 法律信仰缺失 | 第23-25页 |
3.2.5 司法活动重实体轻程序 | 第25页 |
3.2.6 司法公开程度低 | 第25-26页 |
3.2.7 诉讼效率低,裁判执行率不高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司法公信力提升的思考 | 第27-41页 |
4.1 保障司法独立 | 第27-29页 |
4.1.1 改革法院经费保障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 第27-28页 |
4.1.2 严格执行审级制度 | 第28页 |
4.1.3 保障法官的独立性 | 第28-29页 |
4.1.4 排除司法权地方化现象 | 第29页 |
4.2 提高法官素质,改革法官制度 | 第29-32页 |
4.2.1 高标准选任法官 | 第29-30页 |
4.2.2 完善法官保障制度 | 第30-31页 |
4.2.3 完善法官培训机制 | 第31-32页 |
4.2.4 完善法官责任惩罚制度 | 第32页 |
4.3 加强司法监督 | 第32-34页 |
4.3.1 理顺人民法院与党委,人大,政府的关系 | 第32-33页 |
4.3.2 规范新闻媒体对司法的监督 | 第33-34页 |
4.3.3 促进公众参与司法监督 | 第34页 |
4.4 培植民众法律信仰 | 第34-36页 |
4.4.1 淡化法律工具色彩 | 第35页 |
4.4.2 尊重和保障人权 | 第35页 |
4.4.3 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 | 第35-36页 |
4.5 充分保证程序正义 | 第36-37页 |
4.5.1 强化法官的程序意识 | 第36-37页 |
4.5.2 规定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 | 第37页 |
4.6 扩大司法公开 | 第37-38页 |
4.7 提高诉讼效率和裁判执行率 | 第38-41页 |
4.7.1 提高诉讼效率 | 第38-39页 |
4.7.2 提高司法裁判执行率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