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背景 | 第12-15页 |
1.1.1 传统村镇现状 | 第12-14页 |
1.1.2 保护理念的探索 | 第14-15页 |
1.2 论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1 新旧文化融合的无章性及其带来的消极性 | 第15-16页 |
1.2.2 新旧文化融合过程中的“度”的把握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20页 |
1.3.1 有机性是传统村镇的内在联系 | 第16-18页 |
1.3.2 建筑及建筑文化中的有机性演变 | 第18页 |
1.3.3 有机更新对传统村镇保护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1.4 研究思路、对象及目标 | 第20-2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2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1.4.3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保护体系发展及研究综述 | 第27-44页 |
2.1 保护体系发展概况 | 第27-33页 |
2.1.1 国际范围 | 第27-32页 |
2.1.2 国内概况 | 第32-33页 |
2.2 传统村镇保护与发展 | 第33-39页 |
2.2.1 传统村镇保护体系及技术研究 | 第34-36页 |
2.2.2 传统村镇保护与利用研究 | 第36-37页 |
2.2.3 传统村镇特色保护研究 | 第37-38页 |
2.2.4 传统村镇文化景观意向研究 | 第38-39页 |
2.3 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借鉴 | 第39-42页 |
2.3.1 历史建筑与城市关系的研究 | 第39-40页 |
2.3.2 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的研究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历史视野中有机性的策略演变 | 第44-73页 |
3.1 有机性理论的发展 | 第44-49页 |
3.1.1 有机理论与有机哲学的发展 | 第44-47页 |
3.1.2 有机观的基本特征 | 第47-48页 |
3.1.3 有机观念下产生的学科分支 | 第48-49页 |
3.2 有机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的演变 | 第49-55页 |
3.2.1 “师法天地”引出的整体性与和谐性 | 第51-52页 |
3.2.2 “顺其自然”包含的返求自然与新陈代谢 | 第52-53页 |
3.2.3 “以人为贵”的仿生之道 | 第53-55页 |
3.3 有机性的建筑策略演变 | 第55-71页 |
3.3.1 传统聚落建筑的原生有机策略 | 第56-62页 |
3.3.2 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有机适应策略 | 第62-68页 |
3.3.3 新有机建筑的环境有机策略 | 第68-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四章 传统村镇的现状与变迁 | 第73-118页 |
4.1 传统村镇与历史环境 | 第73-88页 |
4.1.1 地理环境下的分隔与独立 | 第73-77页 |
4.1.2 水系环境下的繁荣与发展 | 第77-80页 |
4.1.3 气候环境下的适应与特征 | 第80-83页 |
4.1.4 历史环境下的淡然与自由 | 第83-85页 |
4.1.5 经济环境下的重商与实利 | 第85-88页 |
4.2 传统村镇与城市发展 | 第88-97页 |
4.2.1 传统村镇与城镇化 | 第88-95页 |
4.2.2 传统村镇与新经济模式的矛盾 | 第95-97页 |
4.3 传统村镇与科学技术 | 第97-101页 |
4.3.1 传统村镇体现技术文化 | 第98-99页 |
4.3.2 传统村镇需继续发展有机技术理念 | 第99-101页 |
4.4 传统村镇与传统文化 | 第101-109页 |
4.4.1 记忆的失与得 | 第101-102页 |
4.4.2 民俗的兴与衰 | 第102-104页 |
4.4.3 工艺的断与续 | 第104-109页 |
4.5 传统村镇与居民主体 | 第109-113页 |
4.5.1 技术进步引发的舒适性需求 | 第109页 |
4.5.2 人口结构改变引发保护对象的变迁 | 第109-111页 |
4.5.3 居民自发行为对传统村镇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4.5.4 传统村镇与公众参与 | 第112-113页 |
4.6 传统村镇与保护规划 | 第113-116页 |
4.6.1 保护规划系统性、整体性提高 | 第115页 |
4.6.2 保护节奏过快、规划模式化明显 | 第115页 |
4.6.3 规划设施的设置不当、形态探索有待提高 | 第115页 |
4.6.4 缺乏保护模式引导,村民盲目自建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传统村镇的有机保护观 | 第118-150页 |
5.1 有机保护观源于传统村镇本身 | 第118-126页 |
5.1.1 传统村镇对环境的适应 | 第118-121页 |
5.1.2 传统村镇对文化的适应 | 第121-126页 |
5.2 传统村镇保护理念的探索 | 第126-133页 |
5.2.1 西方保护理念的差异 | 第126-128页 |
5.2.2 东方保护理念的扩充 | 第128-130页 |
5.2.3 传统村镇现有保护理念的局限 | 第130-132页 |
5.2.4 有机保护理念的渴求 | 第132-133页 |
5.3 有机保护观的主要内容 | 第133-145页 |
5.3.1 适应性 | 第134-138页 |
5.3.2 适合性 | 第138-142页 |
5.3.3 适度性 | 第142-145页 |
5.4 有机保护观的目标系统 | 第145-148页 |
5.4.1 建立延续传统村镇特征性的策略体系 | 第145-146页 |
5.4.2 建立居民与场所空间的互动体系 | 第146页 |
5.4.3 建立传统村镇的适应性体系 | 第146-147页 |
5.4.4 建立传统村镇的媒介作用 | 第147-148页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第六章 有机性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探索 | 第150-219页 |
6.1 传统村镇形态有机性的“解释性”探索 | 第150-184页 |
6.1.1 源于群体布局关联性的有机探索 | 第151-169页 |
6.1.2 源于建筑共生性的有机探索 | 第169-178页 |
6.1.3 源于场地适应性的有机探索 | 第178-184页 |
6.2 建筑技术有机性的“生态化”探索 | 第184-205页 |
6.2.1 原生态技术的适应性探索 | 第184-192页 |
6.2.2 高新技术舒适度及低能耗的探索 | 第192-198页 |
6.2.3 建造技艺上的技术数字信息化支持 | 第198-205页 |
6.3 景观形态有机性的“人性化”探索 | 第205-218页 |
6.3.1 环境景观的保护探索 | 第205-208页 |
6.3.2 功能性景观的保护探索 | 第208-215页 |
6.3.3 设计的景观 | 第215-218页 |
本章小结 | 第218-21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219-227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219-222页 |
7.1.1 有机保护理念源于传统村镇本身 | 第219-220页 |
7.1.2 有机保护理念是传统村镇保护模式的新潜力 | 第220-221页 |
7.1.3 从形态、技术、景观三方面拓展更新策略模式 | 第221-222页 |
7.2 创新点 | 第222-225页 |
7.2.1 有别于东西方保护理念的独特定位 | 第222-223页 |
7.2.2 实现保护精神的指引 | 第223-224页 |
7.2.3 回归有机,风格追随内因 | 第224-225页 |
7.3 不足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 第225-226页 |
7.3.1 对有机性保护更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 第225页 |
7.3.2 多影响因素的整合策略 | 第225-226页 |
7.3.3 研究手段的进一步加强 | 第226页 |
7.4 结语 | 第226-2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27-2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34-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