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1. 概念和特征 | 第8-15页 |
| ·干部公选法治化概念和特征 | 第8-9页 |
| ·干部公选法治化的基本概念 | 第8页 |
| ·干部公选制度法治化工作的基本问题 | 第8-9页 |
| ·干部公选法治化意义 | 第9页 |
| ·干部公选法治化过程中的政务公开理论问题 | 第9-12页 |
| ·政务公开在干部公选制度中理论依据 | 第9-11页 |
| ·政务公开在干部公选制度中的法律依据 | 第11-12页 |
| ·干部公选制中公众参与问题 | 第12-14页 |
| ·干部公选制中公众参与为题的法理依据 | 第12-14页 |
| ·公众参与干部选拔制度的法律依据 | 第14页 |
| ·干部公选法治化中政务公开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 第14-15页 |
| 2. 中外官员选拔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借鉴 | 第15-27页 |
| ·我国古代选关制度 | 第15-23页 |
| ·我国隋代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 第15-18页 |
| ·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 | 第18-21页 |
|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有益经验 | 第21-22页 |
| ·我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 | 第22-23页 |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 第23页 |
| ·近现代国外人才选拔制度概括及启示 | 第23-27页 |
| ·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干部选拔制度的经验教训 | 第23-24页 |
| ·现代资本主义文官选用方法的有益借鉴 | 第24-25页 |
| ·发展中国家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缺憾及启示 | 第25-27页 |
| 3. 我国公选制度法治化现状极其缺陷 | 第27-35页 |
| ·我国行政领导公选制度历程 | 第27-30页 |
| ·我国行政领导公选制度的开端 | 第27页 |
| ·我国行政领导公选制度原理极其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 ·我国行政领导干部公选制度的发展方向及重要意义 | 第29-30页 |
| ·我国干部公选制度在法治建设中的缺陷和不足 | 第30-34页 |
| ·干部公选制度相关立法不完备,理论研究赶不上实践发展 | 第30页 |
| ·干部公选过程中政务公开和公众监督形式化严重,缺乏必要系统的可执行措施 | 第30-31页 |
| ·考试过程中公众参与及公众评议虚化,有变相委任之嫌 | 第31-32页 |
| ·选拔标准、竞争体制及选拔机关设置科学性问题 | 第32-33页 |
| ·对公选干部的后续培养和监察制度缺失 | 第33页 |
| ·对行政领导干部公选中违法行为的司法救济不足 | 第33-34页 |
| ·简析我国公选制度法治化缺陷原因 | 第34-35页 |
| 4. 对我国干部公选制度法治化建设构想 | 第35-41页 |
| ·未来我国干部公选制度法治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 第35-36页 |
| ·我国干部公选制法治化的原则 | 第35页 |
| ·政务公开原则 | 第35页 |
| ·坚持公众参与原则 | 第35-36页 |
| ·我国干部公选制法治化的价值取向 | 第36-37页 |
| ·公正、平等、正义 | 第36页 |
| ·坚持民主价值取向 | 第36页 |
| ·平等的价值取向 | 第36-37页 |
| ·秩序价值 | 第37页 |
| ·我国干部公选制度的重点问题及适用范围 | 第37页 |
| ·重点问题 | 第37页 |
| ·适用范围 | 第37页 |
| ·我国干部公选制度法治化程序设置构想 | 第37-41页 |
| ·扩大选拔过程中政务公开范围和力度,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政务公开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现性 | 第37-38页 |
| ·公众参与和公众评议制度设计 | 第38-40页 |
| ·行政领导干部选拔程序的规范 | 第40页 |
| ·干部公选制度与其他官员选拔制度的衔接 | 第40页 |
| ·对干部公选制度相对人的司法救济及对制度本身的司法监督之法 | 第40-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资料 | 第42-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