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整体性治理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重要概念界定及阐析 | 第17-21页 |
1.3.1 失地农民 | 第17-19页 |
1.3.2 公共就业服务 | 第19-20页 |
1.3.3 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 | 第20-21页 |
1.3.4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21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构、重难点及创新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4.2 研究结构 | 第21-23页 |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3页 |
1.4.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3-25页 |
第2章 整体性治理理论阐释 | 第25-33页 |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缘起 | 第25-26页 |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内涵 | 第26-28页 |
2.2.1 价值理念 | 第26页 |
2.2.2 功能要素 | 第26-27页 |
2.2.3 治理主体 | 第27页 |
2.2.4 治理结构 | 第27-28页 |
2.2.5 治理载体 | 第28页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局限性 | 第28-29页 |
2.4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研究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 第29-33页 |
2.4.1 整体性治理理论拟解决问题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2.4.2 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具有整体性治理拟解决问题的特征 | 第30页 |
2.4.3 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有实现整体性治理的可能 | 第30-33页 |
第3章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现状扫描 | 第33-41页 |
3.1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概况 | 第33-34页 |
3.1.1 新型城镇化及失地农民概况 | 第33页 |
3.1.2 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概况 | 第33-34页 |
3.2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成就描述 | 第34-41页 |
3.2.1 服务政策日臻完善 | 第34-35页 |
3.2.2 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 第35-37页 |
3.2.3 服务内容渐趋丰富 | 第37-39页 |
3.2.4 服务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 | 第39-41页 |
第4章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的实证研究方案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41-49页 |
4.1 方案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41页 |
4.1.1 方案设计 | 第41页 |
4.1.2 数据采集 | 第41页 |
4.2 调研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41-49页 |
4.2.1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第41-43页 |
4.2.2 调研数据所反映问题的统计分析 | 第43-49页 |
第5章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碎片化困局剖析 | 第49-63页 |
5.1 公私部门碎片化,多元主体协同缺失 | 第49-52页 |
5.1.1 政府部门与非政府组织协同不够 | 第49页 |
5.1.2 政府部门与其它征地拆迁主体合作乏力 | 第49-50页 |
5.1.3 地方政府跨界协作不足 | 第50页 |
5.1.4 就业服务机构间协同不完全 | 第50-51页 |
5.1.5 整体性绩效考核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缺失 | 第51-52页 |
5.2 层级碎片化,跨层级协调不足 | 第52-53页 |
5.2.1 职能错位明显,跨层级协调缺失 | 第52页 |
5.2.2 碎片化的公共就业服务资金运行模式 | 第52-53页 |
5.2.3 层级间整体性统筹规划不足 | 第53页 |
5.3 功能碎片化,整体性协作乏力 | 第53-58页 |
5.3.1 创业服务中的功能碎片化 | 第53-54页 |
5.3.2 岗位开发中的功能碎片化 | 第54-55页 |
5.3.3 职业介绍与就业培训中的功能碎片化 | 第55-57页 |
5.3.4 公共就业服务与失地农民其它安置环节脱节 | 第57-58页 |
5.4 服务载体碎片化,信息整合不足 | 第58-59页 |
5.4.1 信息跨区域整合力度不够 | 第58页 |
5.4.2 整体性信息共享机制欠缺 | 第58-59页 |
5.5 政策工具碎片化,制度保障不完全 | 第59-63页 |
5.5.1 不健全的就业服务制度和规范 | 第59-60页 |
5.5.2 碎片化的财政制度 | 第60页 |
5.5.3 整体性决策机制缺失 | 第60-63页 |
第6章 重庆市失地农民公共就业服务整体性治理举措探讨 | 第63-77页 |
6.1 促进公私部门整合,实现多元主体协同 | 第63-66页 |
6.1.1 树立整体性价值理念 | 第63页 |
6.1.2 构建公私部门整合的多元主体 | 第63-64页 |
6.1.3 建立多元主体信任机制 | 第64页 |
6.1.4 建立整体性领导机制及绩效评估机制 | 第64-65页 |
6.1.5 完善整体性沟通协调和利益整合机制 | 第65-66页 |
6.2 加强层级整合,建构网络化治理模式 | 第66-69页 |
6.2.1 构建网络化的组织结构 | 第66-68页 |
6.2.2 打造层级整合的治理模式 | 第68-69页 |
6.3 推动功能整合,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 | 第69-73页 |
6.3.1 创业服务中的功能整合 | 第69-70页 |
6.3.2 岗位开发中的功能整合 | 第70-71页 |
6.3.3 就业培训与职业介绍中的功能整合 | 第71-72页 |
6.3.4 与其它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环节的整合 | 第72-73页 |
6.4 强化服务载体整合,实现信息互通共享 | 第73-75页 |
6.4.1 构建一站式网络服务平台 | 第73-74页 |
6.4.2 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 | 第74-75页 |
6.5 推进政策工具整合,构建整体性制度保障 | 第75-77页 |
6.5.1 构建整体性决策机制 | 第75-76页 |
6.5.2 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 第76页 |
6.5.3 健全其它整体性运行保障机制 | 第76-77页 |
第7章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一览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