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 信息论与信息科学 | 第17-21页 |
1.2.1 信息论的基本概念 | 第18-21页 |
1.2.2 信息科学 | 第21页 |
1.3 信息论与气象学 | 第21-24页 |
1.4 问题的提出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1.6 论文的创新性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第27-33页 |
2.1 资料 | 第27-28页 |
2.2 方法 | 第28-30页 |
2.2.1 传递熵 | 第28-29页 |
2.2.2 信息源特征度、信息汇特征度分布以及传输平衡特征度 | 第29-30页 |
2.2.3 信息传输 | 第30页 |
2.3 关于全文中数据处理的说明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海气系统信息传输的全局图像 | 第33-51页 |
3.1 前言 | 第33页 |
3.2 海气系统信息源汇的空间模态 | 第33-43页 |
3.2.1 海表温度和850hPa位势高度 | 第34-37页 |
3.2.2 海表温度和75m深度海水温度 | 第37-40页 |
3.2.3 海表温度和700m深度海水温度 | 第40-43页 |
3.3 海气系统信息传输的垂直结构 | 第43-45页 |
3.4 海气系统信息传输的全局图像 | 第45-46页 |
3.5 对一些技术问题的讨论 | 第46-48页 |
3.5.1 特征度的概率密度函数 | 第46-47页 |
3.5.2 阂值的选择对结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3 水平分辨率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海气系统信息传输的季节变化 | 第51-71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海气系统信息传输的季节变化 | 第52-64页 |
4.2.1 海表温度和850hPa位势高度 | 第52-57页 |
4.2.2 海表温度和75m深度海水温度 | 第57-61页 |
4.2.3 海表温度和700m深度海水温度 | 第61-64页 |
4.3 湍流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 第64-67页 |
4.4 垂直方向上季节变率的变化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五章 基于海表关键区的信息传输年代际特征 | 第71-91页 |
5.1 前言 | 第71页 |
5.2 1979/1980年前后关键气候要素的对比 | 第71-80页 |
5.2.1 海表温度 | 第72-73页 |
5.2.2 75m深度海水温度 | 第73-75页 |
5.2.3 850hPa位势高度 | 第75-77页 |
5.2.4 湍流热通量 | 第77-80页 |
5.2.5 小结 | 第80页 |
5.3 信息传输的年代际变化 | 第80-87页 |
5.3.1 热带中东太平洋 | 第81-84页 |
5.3.1.1 冬季 | 第81-82页 |
5.3.1.2 夏季 | 第82-84页 |
5.3.2 热带印度洋 | 第84-85页 |
5.3.3 热带大西洋 | 第85-87页 |
5.4 信息传输年代际变化与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联系 | 第87-8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8-91页 |
第六章 ENSO信息传输不对称性 | 第91-101页 |
6.1 引言 | 第91-92页 |
6.2 数据和方法 | 第92-93页 |
6.3 不同ENSO位相下信息传输的空间特征 | 第93-95页 |
6.4 信息传输的不对称关系 | 第95-100页 |
6.4.1 海洋对大气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 | 第96-99页 |
6.4.2 大气对海洋信息传输的不对称性 | 第99-10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海表关键区的共同作用 | 第101-125页 |
7.1 引言 | 第101页 |
7.2 基于信息传输的海表关键区与大气关键区的初定 | 第101-103页 |
7.3 基于共同作用的海表关键区进一步选择 | 第103-110页 |
7.3.1 基于信息传输的海表关键区选择 | 第104-106页 |
7.3.1.1 单个海表关键区对热带东印度洋高度场的信息传输 | 第104-105页 |
7.2.1.2 两个海温关键区对热带东印度洋高度场的信息传输 | 第105-106页 |
7.3.2 基于线性回归的海温关键区选择 | 第106-110页 |
7.3.2.1 单个海表关键区海温对热带东印度洋高度场的回归 | 第106-108页 |
7.3.2.2 多海表关键区海温对热带东印度洋高度场的回归 | 第108-110页 |
7.3.3 基于信息传输和线性回归海表关键区选择的对比 | 第110页 |
7.4 共同作用模型的建立及对其机制的解释 | 第110-123页 |
7.4.1 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10-112页 |
7.4.2 共同作用模型的建立与概念模型 | 第112-123页 |
7.4.2.1 南太平洋和赤道中太平洋的共同作用 | 第112-118页 |
7.4.2.2 南印度洋偶极子与赤道印度洋 | 第118-121页 |
7.4.2.3 北大西洋Ⅲ | 第121-123页 |
7.4.3 概念模型 | 第123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八章 总结、讨论和展望 | 第125-131页 |
8.1 总结 | 第125-128页 |
8.2 讨论和展望 | 第128-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45-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