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创伤外科学论文--创伤论文

我国西部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及其初步建模研究

摘要第6-11页
ABSTRACT第11-16页
前言第17-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7-20页
        (一) 地震灾害是我国公共安全所面临重大问题,地震大规模创伤是救援逻辑起点第17-18页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发生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特征,复杂性凸显第18页
        (三) 地震重灾区是大规模创伤发生的“源头”,也是创伤“寻根溯源”研究的“盲区”第18-19页
        (四) 地震应急医学救援目前已成为学术热点并不断地深入与升华第19-20页
    二、项目来源与研究历程第20-21页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页
    四、研究内容第21-23页
    五、相关概念界定第23-24页
    六、技术路线以及各部分间逻辑关系第24-27页
第一部分 我国地震大规模创伤概述第27-37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第28-29页
        (一) 资料来源第28-29页
        (二) 分析方法第29页
    二、结果第29-34页
        (一) 我国地震大规模伤亡发生时序特征第29-31页
        (二) 我国地震大规模伤亡发生地域特征第31-33页
        (三) 近年我国四次重大地震灾情比较第33-34页
    三、讨论第34-36页
    小结第36-37页
第二部分 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发生现况分析第37-57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第38-42页
        (一) 调查问卷设计第38-39页
        (二) 调研抽样与实施第39-41页
        (三) 统计分析方法第41-42页
    二、结果第42-54页
        (一) 地震重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第42-43页
        (二) 地震重灾区居民居住环境与房屋结构第43-46页
        (三) 地震重灾区居民震后个体行为反应第46-47页
        (四) 地震重灾区居民受灾与创伤情况第47-49页
        (五) 地震重灾区居民创伤救治与医疗后送第49-54页
    三、讨论第54-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三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复杂成因分析第57-75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第57-58页
        (一) 设计与资料第57-58页
        (二) 统计分析方法第58页
    二、结果第58-67页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人口学因素分析第58-61页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受灾环境因素分析第61-62页
        (三) 地震大规模创伤建筑损毁因素分析第62-64页
        (四) 地震大规模创伤个体行为因素分析第64-67页
    三、讨论第67-72页
    小结第72-75页
第四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分类与住院救治实证分析第75-85页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第75-76页
        (一) 资料来源第75-76页
        (二) 统计分析方法第76页
    二、结果第76-81页
        (一) 地震伤员医疗后送和入院情况第76-77页
        (二) 地震伤员伤情分析与创伤评分第77-80页
        (三) 地震伤员手术治疗情况第80-81页
    三、讨论第81-84页
    小结第84-85页
第五部分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初步模型构建第85-97页
    一、基础理论与方法第85-86页
    二、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构建第86-89页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边界第86-87页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结构第87-88页
        (三)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外部环境第88页
        (四)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概念模型构建第88-89页
    三、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逻辑模型构建第89-95页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主要回路分析第89-93页
        (二)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逻辑模型第93-95页
    四、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第95-96页
        (一) 地震大规模创伤与救治系统建模假设第95-96页
        (二) 系统动力学模型主体结构第96页
        (三) 研究不足之处第96页
    小结第96-97页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第97-99页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99-101页
综述第101-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7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链非编码RNA BACE1-AS促进Aβ聚集及其调节BACE1和SERF1a的ceRNA机制研究
下一篇:外侧缰核-腹侧被盖区尾部通路参与应激影响吗啡诱导条件位置偏爱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