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正面碰撞安全仿真及其车身结构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汽车结构耐撞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4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13-15页 |
1.4.1 整车碰撞实验安全法规 | 第13-14页 |
1.4.2 正面碰撞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有限元及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2.1 有限元理论 | 第16-18页 |
2.1.1 有限元法基础理论 | 第16-17页 |
2.1.2 有限元求解步骤 | 第17页 |
2.1.3 有限元分析软件 | 第17-18页 |
2.2 汽车碰撞模拟仿真基本理论 | 第18-25页 |
2.2.1 基本方程 | 第19-21页 |
2.2.2 时间步长控制 | 第21-22页 |
2.2.3 结构板壳单元 | 第22-23页 |
2.2.4 沙漏控制 | 第23-24页 |
2.2.5 接触相关问题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整车碰撞模拟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26-41页 |
3.1 整车有限元建模基本流程 | 第26-27页 |
3.2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7-36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2.2 单位制与坐标系 | 第27-28页 |
3.2.3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28-32页 |
3.2.4 材料 | 第32-33页 |
3.2.5 连接模拟 | 第33-36页 |
3.3 边界条件 | 第36-38页 |
3.3.1 速度 | 第36-37页 |
3.3.2 重力加速度 | 第37页 |
3.3.3 接触边界 | 第37页 |
3.3.4 摩擦系数 | 第37-38页 |
3.4 计算控制参数 | 第38-39页 |
3.5 K文件的输出 | 第39-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碰撞仿真结果分析 | 第41-53页 |
4.1 整车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可信验证 | 第41-44页 |
4.1.1 基本能量曲线分析 | 第41-43页 |
4.1.2 实验与仿真碰撞形态变化对比 | 第43-44页 |
4.2 整车变形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4.2.1 整车 20ms时变形情况 | 第44-45页 |
4.2.2 整车 40ms时变形情况 | 第45页 |
4.2.3 整车 60ms时变形情况 | 第45-46页 |
4.3 关键部件变形情况分析 | 第46-48页 |
4.3.1 前纵梁变形分析 | 第46页 |
4.3.2 前围板变形分析 | 第46-47页 |
4.3.3 前门框变形分析 | 第47-48页 |
4.4 B柱下端加速度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4.5 碰撞冲击力传递分析 | 第49-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关键结构耐撞性分析与改进 | 第53-66页 |
5.1 响应指标控制和薄弱环节分析 | 第53-54页 |
5.2 前纵梁结构耐撞性研究 | 第54-59页 |
5.2.1 前纵梁台车碰撞实验分析 | 第54页 |
5.2.2 前纵梁弯折原因分析及优化改进 | 第54-58页 |
5.2.3 单前纵梁台车实验验证优化效果 | 第58-59页 |
5.3 前纵梁的力学特性分析 | 第59-61页 |
5.3.1 前纵梁稳定性分析 | 第59页 |
5.3.2 前纵梁吸能分析 | 第59-61页 |
5.4 基于遗传算法前纵梁的结构参数优化 | 第61-65页 |
5.4.1 遗传算法 | 第62-63页 |
5.4.2 结构参数的优化 | 第63页 |
5.4.3 优化设计结果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