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石油炼制论文--炼油工艺过程论文

聚甲基丙烯酸酯类降凝剂的合成及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4页
    1.1 降凝剂的发展概况第8-13页
        1.1.1 国外降凝剂的发展第8-10页
        1.1.2 我国降凝剂的发展第10-12页
        1.1.3 降凝剂的发展方向第12-13页
    1.2 降凝剂的种类及制备方法第13-16页
        1.2.1 降凝剂的种类第13-14页
        1.2.2 降凝剂的制备方法第14-16页
    1.3 降凝剂的作用机理第16-20页
        1.3.1 降凝机理第16-19页
        1.3.2 降凝机理的的表现方式第19-20页
    1.4 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第20-22页
        1.4.1 油品种类的影响第20-21页
        1.4.2 降凝剂分子结构的影响第21页
        1.4.3 实验因素的影响第21-22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甲基丙烯酸高碳酯的合成及表征第24-37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页
    2.2 实验方案第24-26页
        2.2.1 实验原理第24-25页
        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第25-26页
        2.2.3 计算酯化产率第26页
    2.3 单因素实验第26-31页
        2.3.1 酸醇摩尔比第26-27页
        2.3.2 反应温度第27-28页
        2.3.3 反应时间第28-29页
        2.3.4 催化剂用量第29-30页
        2.3.5 阻聚剂用量第30-31页
    2.4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第31-34页
        2.4.1 设计正交实验第31-33页
        2.4.2 分析正交实验结果第33-34页
    2.5 产物的红外表征第34-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降凝剂的合成与表征第37-54页
    3.1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37-39页
        3.2 实验方案第38-39页
            3.2.1 实验原理第38页
            3.2.2 实验步骤第38-39页
    3.3 影响降凝效果的因素第39-42页
        3.3.1 单体配比第39-40页
        3.3.2 引发剂加入量第40页
        3.3.3 反应温度第40-41页
        3.3.4 反应时间第41-42页
    3.4 响应面法确定最佳实验条件第42-50页
        3.4.1 Plackett—Burman实验方案第43-44页
        3.4.2 Box—Behnken实验方案第44-50页
    3.5 共聚物的红外分析第50-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降凝剂的应用效果研究第54-61页
    4.1 不同种类降凝剂对不同基础油的降凝效果第54-56页
        4.1.1 二元共聚物对不同基础油的降凝效果第54-55页
        4.1.2 三元共聚物对不同基础油的降凝效果第55-56页
    4.2 不同加剂条件下的降凝效果第56-59页
        4.2.1 不同加剂量下的降凝效果第57-58页
        4.2.2 不同加剂温度下的降凝效果第58-59页
    4.3 降凝机理探讨第59-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5.1 结论第61-62页
    5.2 创新点第62页
    5.3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ET8基因沉默抑制肝细胞肝癌的研究
下一篇:线粒体ND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肝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