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马岭油田北三区延10储层微观地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微观地质研究方法进展第9-10页
        1.2.2 剩余油问题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 实验分析工作量第12页
    1.5 主要研究成果第12-15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基础地质特征第15-34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15-21页
        2.1.1 区域构造背景第15-16页
        2.1.2 区域沉积成藏背景第16-17页
        2.1.3 研究区地层及砂层特征第17-21页
    2.2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21-27页
    2.3 储层物性特征第27-34页
        2.3.1 储层物性大小及相关性第27-30页
        2.3.2 储层有效物性下限第30-34页
第三章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第34-54页
    3.1 储层孔隙类型和分布特征第34-38页
        3.1.1 孔隙类型第34-37页
        3.1.2 图像孔隙分布第37-38页
    3.2. 高压压汞孔隙结构研究第38-44页
        3.2.1 孔喉连通性特征第38-40页
        3.2.2 孔喉半径及分选特征第40-44页
    3.3 恒速压汞孔隙结构研究第44-54页
        3.3.1 进汞压力曲线特征第45-48页
        3.3.2 孔隙、喉道及孔喉比特征第48-51页
        3.3.3 物性与特征参数相关性评价第51-54页
第四章 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第54-75页
    4.1 核磁共振技术测试可动流体饱和度第54-60页
        4.1.1 实验结果分析第55-57页
        4.1.2 可动流体饱和度影响因素第57-60页
    4.2 油水相渗实验第60-65页
        4.2.1 实验结果分析第60-63页
        4.2.2 水驱油实验特征第63-65页
    4.3 渗流区间划分第65-75页
        4.3.1 核磁共振确定可动孔喉下限第65-69页
        4.3.2 压汞实验确定有效渗流区间及主渗流区间第69-72页
        4.3.3 恒速压汞划分孔隙及喉道渗流区间第72-75页
第五章 储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第75-104页
    5.1 微观剩余油的形成机理第75-78页
        5.1.1 亲水毛细管第75-77页
        5.1.2 亲油毛细管第77-78页
    5.2 微观剩余油分布实验模拟第78-84页
        5.2.1 实验简介第78-79页
        5.2.2 水驱油驱替过程第79-84页
        5.2.3 驱油效率分析第84页
    5.3 微观剩余油类型第84-86页
    5.4 微观剩余油控制因素第86-94页
    5.5 储层微观地质综合评价第94-104页
        5.5.1 储层微观地质综合分类第94-100页
        5.5.2 储层微观地质分类与动态特征相互印证第100-104页
结论与认识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口腔扁平苔藓与NF-κB相关细胞因子和幽门螺杆菌关系的研究及药物对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下一篇:2014年河北省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现状及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