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进程 | 第10-12页 |
1.2.1 OLED的发展历程 | 第10页 |
1.2.2 OLED的产业化进程 | 第10-12页 |
1.3 OLED的基本原理 | 第12-18页 |
1.3.1 OLED发光原理 | 第12-13页 |
1.3.2 OLED基本结构 | 第13-14页 |
1.3.3 OLED中的功能材料 | 第14-18页 |
1.4 OLED性能的主要参数 | 第18-19页 |
1.5 串联式有机发光二极管(Tandem OLED) | 第19-21页 |
1.5.1 Tandem OLED简介 | 第19-20页 |
1.5.2 Tandem OLED中电荷产生层的类型 | 第20页 |
1.5.3 Tandem OLED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1.5.4 目前面临的问题 | 第21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基于Cs_2CO_3/Ag/MoO_3/NPB为电荷产生层的串联OLED器件 | 第22-29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Cs_2CO_3/Ag/MoO_3/NPB电荷产生层的结构设计 | 第22-24页 |
2.2.1 器件的结构设计与制备过程 | 第22-23页 |
2.2.2 单一载流子传输型器件的研究 | 第23-24页 |
2.3 基于Cs_2CO_3/Ag/MoO_3/NPB电荷产生层的串联OLED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24-28页 |
2.3.1 Cs_2CO_3的厚度优化 | 第24-26页 |
2.3.2 Ag的厚度优化 | 第26-27页 |
2.3.3 串联器件与传统器件的对比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电子注入层Cs_2CO_3/Ag和电荷产生层C_(60)/Rubrene: MoO_3/NPB的高效TOLED | 第29-40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以Rubrene: MoO_3为空穴缓冲层的单一发光单元器件 | 第29-34页 |
3.2.1 空穴缓冲层中主客体掺杂浓度的优化 | 第29-33页 |
3.2.2 空穴缓冲层中膜厚的优化 | 第33-34页 |
3.3 基于Cs_2CO_3/Ag/C_(60)/Rubrene:MoO_3/NPB的高效串联有机发光器件 | 第34-39页 |
3.3.1 电荷产生层和电子注入层的结构设计 | 第34-36页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7页 |
3.3.3 电荷产生层和电子注入层工作机制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40-42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40-41页 |
4.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