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东德水电站坝址左岸地下水系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24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地下水系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3 水电站建设中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4 乌东德水电站地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 论文开展的基础及研究条件 | 第22-24页 |
第2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44页 |
2.1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4-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2.1.2 气象水文 | 第25-26页 |
2.1.3 地形地貌 | 第26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26-30页 |
2.2.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6-27页 |
2.2.2 研究区构造格局 | 第27-28页 |
2.2.3 坝址区主要构造特征 | 第28-30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2.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第31-35页 |
2.4.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 | 第31-33页 |
2.4.2 地下水运动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33-35页 |
2.5 坝址区水化学特征 | 第35-41页 |
2.5.1 水化学类型及组分特征 | 第35-38页 |
2.5.2 水化学组分系统聚类分析 | 第38-40页 |
2.5.3 诺瓦克水化学系数特征 | 第40-41页 |
2.6 坝址左岸水均衡研究 | 第41-44页 |
第3章 左岸地下水系划分及特征研究 | 第44-62页 |
3.1 地下水系划分原则及依据 | 第44页 |
3.2 地下水分区边界特征 | 第44-46页 |
3.3 倮佐断裂-分水岭区地下水系特征 | 第46-49页 |
3.3.1 含水岩层及地下水类型 | 第46-47页 |
3.3.2 富水性及含水带 | 第47-48页 |
3.3.3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式 | 第48页 |
3.3.4 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 | 第48-49页 |
3.4 震旦系-白垩系盖层区地下水系特征 | 第49-52页 |
3.4.1 三叠系-白垩系(Ⅱ1) | 第49-51页 |
3.4.2 震旦系-二叠系(Ⅱ2) | 第51-52页 |
3.5 下元古界近坝区地下水系特征 | 第52-61页 |
3.5.1 含水岩层及富水性 | 第53-55页 |
3.5.2 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55-56页 |
3.5.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56-59页 |
3.5.4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模式 | 第59-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左岸地下热水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 第62-73页 |
4.1 地下热水分布及特征 | 第62-63页 |
4.2 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63-67页 |
4.2.1 水化学特征 | 第63-64页 |
4.2.2 同位素特征 | 第64-67页 |
4.3 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计算 | 第67-70页 |
4.3.1 热储温度 | 第67-69页 |
4.3.2 地下热水循环深度 | 第69-70页 |
4.4 热水形成条件分析 | 第70-7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KW3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研究 | 第73-87页 |
5.1 KW3岩溶地下水揭露概况 | 第73-74页 |
5.2 KW3岩溶管道展布及地下水特征 | 第74-75页 |
5.3 KW3岩溶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75-83页 |
5.3.1 KW3岩溶地下水形成模式假设 | 第75-77页 |
5.3.2 假定模式下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 第77-80页 |
5.3.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0-83页 |
5.4 KW3岩溶地下水形成机制分析 | 第83-86页 |
5.4.1 补给、径流 | 第83-84页 |
5.4.2 排泄 | 第84-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6章 电站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 第87-92页 |
6.1 对地下热水环境的影响 | 第87-88页 |
6.2 对近坝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第88-89页 |
6.2.1 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 | 第88-89页 |
6.2.2 对地下水化学的影响 | 第89页 |
6.3 对左岸坝区地下水资源影响 | 第89-90页 |
6.4 KW3岩溶地下水工程影响及防治建议 | 第90-92页 |
结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