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21页 |
1.3.1 行人头部模块发射装置设计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2 汽车前挡风玻璃冲击破坏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头部模块发射装置的结构设计 | 第24-48页 |
2.1 发射装置设计的总体方案 | 第24-26页 |
2.1.1 设计目标 | 第24页 |
2.1.2 发射方案选择 | 第24页 |
2.1.3 方案实现原理分析 | 第24-26页 |
2.2 蓄能机构的设计 | 第26-29页 |
2.2.1 拉伸弹簧的参数设计 | 第27-28页 |
2.2.2 拉伸弹簧静强度校核 | 第28-29页 |
2.3 牵引机构的设计 | 第29-34页 |
2.3.1 梯形螺旋副的设计 | 第29-32页 |
2.3.2 丝杠螺杆轴承选型 | 第32页 |
2.3.3 轴承座设计 | 第32-33页 |
2.3.4 步进电机及减速器选型 | 第33页 |
2.3.5 联轴器选型 | 第33-34页 |
2.4 脱钩机构的设计 | 第34-36页 |
2.4.1 夹紧臂的设计 | 第35页 |
2.4.2 驱动气缸的选型 | 第35-36页 |
2.5 角度调整机构的设计 | 第36-45页 |
2.5.1 角度调整丝杠的设计 | 第37-41页 |
2.5.2 减速齿轮副的设计 | 第41-44页 |
2.5.3 大齿轮轴承选型 | 第44页 |
2.5.4 角度调整步进电机选型 | 第44-45页 |
2.6 连接释放机构的设计 | 第45-46页 |
2.7 缓冲机构的设计 | 第46页 |
2.8 其他机构设计 | 第46-47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发射装置重要零部件的校核检验 | 第48-61页 |
3.1 牵引丝杠轴承校核 | 第48-49页 |
3.1.1 静强度校核 | 第48页 |
3.1.2 计算轴承寿命 | 第48-49页 |
3.2 角度调整丝杠轴承校核 | 第49-51页 |
3.2.1 静强度校核 | 第49-51页 |
3.2.2 计算轴承寿命 | 第51页 |
3.3 牵引丝杠螺杆键强度校核 | 第51-52页 |
3.4 夹紧臂的强度校核 | 第52-55页 |
3.4.1 网格划分 | 第52-53页 |
3.4.2 定义组件材料和属性 | 第53页 |
3.4.3 定义接触和加载 | 第53页 |
3.4.4 设置求解方式 | 第53页 |
3.4.5 分析计算 | 第53-54页 |
3.4.6 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3.5 发射装置动力学校核 | 第55-59页 |
3.5.1 模型建立 | 第55-56页 |
3.5.2 弹簧元件有效质量的确定方法 | 第56页 |
3.5.3 各运动件的质量 | 第56-57页 |
3.5.4 模型元件属性设置 | 第57-58页 |
3.5.5 仿真结果 | 第58-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汽车前挡玻璃冲击破坏仿真 | 第61-80页 |
4.1 前挡玻璃几何模型的逆向构建 | 第61-66页 |
4.1.1 ATOS扫描测量前挡玻璃的前期准备 | 第63-65页 |
4.1.2 ATOS扫描测量前挡玻璃 | 第65-66页 |
4.1.3 数据处理 | 第66页 |
4.2 假人头型与前挡玻璃有限元模型 | 第66-73页 |
4.2.1 风挡玻璃冲击实验装置介绍 | 第67-68页 |
4.2.2 汽车前挡玻璃有限元模型 | 第68-71页 |
4.2.3 假人头部模型 | 第71-73页 |
4.3 仿真分析结果及评价 | 第73-76页 |
4.4 前挡玻璃有限元模型的比较 | 第76-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附件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