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49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2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23-39页 |
(一)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9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9-37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37-39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39-49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39-42页 |
(二) 理论基础 | 第42-45页 |
(三) 研究问题 | 第45-46页 |
(四) 研究思路 | 第46-4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六)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48-49页 |
第二章 国家责任与国家权力:社会保障作为国家制度的二维变量 | 第49-86页 |
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基本制度 | 第49-64页 |
(一) 理论根源: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 | 第50-54页 |
(二) 国家权力展现社会保障的国家责任 | 第54-59页 |
(三) 公共财政是国家实现社会保障责任的根本保证 | 第59-64页 |
二、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分析 | 第64-70页 |
(一) 国家的社会保障责任 | 第64-65页 |
(二) 国家责任与社会保障模式的对应关系 | 第65-68页 |
(三) 我国国家社会保障的责任现状 | 第68-70页 |
三、国家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主体选择 | 第70-86页 |
(一) 各供给主体的特点 | 第71-77页 |
(二) 各提供主体之间的角色平衡 | 第77-80页 |
(三)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供给主体选择 | 第80-86页 |
第三章 身份与区域: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的二维分割 | 第86-120页 |
一、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身份与区域分割 | 第86-100页 |
(一) 纵向维度: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身份分割 | 第86-95页 |
(二) 横向维度: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区域差异 | 第95-100页 |
二、宏观视角:福利科层制形塑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100-107页 |
(一) 养老保障制度决策体系的科层制结构 | 第100-102页 |
(二) 科层制主导下"权威主义的碎片化"决策模式 | 第102-105页 |
(三) 福利科层制下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的展现 | 第105-107页 |
三、中观视角:差序格局主导养老保障制度资源碎片化分配 | 第107-115页 |
(一) 差序格局的内涵及分析 | 第107-110页 |
(二) 养老保障制度资源的差序分配逻辑 | 第110-112页 |
(三) 差序格局下养老保障制度资源碎片化分配展现 | 第112-115页 |
四、微观视角:公平理论测度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115-120页 |
(一) 个体评判目前待遇的依据:公平理论 | 第115-116页 |
(二) 福利攀比: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横向公平测度 | 第116-118页 |
(三) 福利失落: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纵向公平测度 | 第118-120页 |
第四章 权力-庇护关系:身份制基础上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120-167页 |
一、理论基础:权力-庇护关系 | 第121-130页 |
(一) 权力-庇护关系:养老保障制度身份制形成的制度路径 | 第121-124页 |
(二) 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庇护关系展现 | 第124-126页 |
(三) 权力-庇护关系的运作逻辑:差序格局 | 第126-130页 |
二、养老保障制度身份制:权力"选择性"庇护 | 第130-148页 |
(一) 身份制形成:庇护关系产生 | 第130-138页 |
(二) 文革十年:权力-庇护关系陷入混乱 | 第138-140页 |
(三) 改革开放之后:权力-庇护关系重塑 | 第140-148页 |
三、身份制的整合逻辑及政策效果分析 | 第148-158页 |
(一) 身份制的整合逻辑 | 第148-149页 |
(二) 身份制整合的实践 | 第149-154页 |
(三) 对身份制整合实践的评价:基于1998-2011年统计数据 | 第154-158页 |
四、权力-庇护关系与"第三类错误" | 第158-167页 |
(一) 政策分析中的"第三类错误" | 第159页 |
(二) 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中的"第三类错误" | 第159-164页 |
(三) 如何走出"第三类错误"困境 | 第164-167页 |
第五章 权力-博弈关系:区域差异基础上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167-213页 |
一、理论基础:权力-博弈关系 | 第168-179页 |
(一) 权力的集中与分化: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 第168-175页 |
(二) 权力-博弈:养老保障制度区域差异形成的制度路径 | 第175-179页 |
二、权力-博弈: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区域差异形成 | 第179-199页 |
(一) 地方政府为养老保障制度形成与实施的重要主体 | 第180-184页 |
(二) 权力-博弈下综合平衡:养老保障制度最终形成 | 第184-190页 |
(三) 地方政府基于利益博弈的平衡决策 | 第190-199页 |
三、区域差异整合的实践及其效果分析 | 第199-213页 |
(一) 区域差异整合的基础 | 第200-202页 |
(二) 区域差异整合主要措施:提升统筹层次 | 第202-203页 |
(三) 区域差异整合效果评价:基于1998年-2012年统计数据 | 第203-213页 |
第六章 权力-剥夺关系:身份转换、区域迁移与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 | 第213-247页 |
一、理论基础:权力-剥夺关系 | 第213-221页 |
(一) 权力-剥夺:身份转换与区域迁移的制度路径 | 第213-214页 |
(二) 剥夺的前提:权力与权利的失衡 | 第214-218页 |
(三) 剥夺的结果:权利和利益的双重流失 | 第218-219页 |
(四) 身份与区域:流动中的双重障碍 | 第219-221页 |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下的身份转换 | 第221-232页 |
(一) 身份转换中的权利获取与剥夺 | 第222-224页 |
(二) 身份转换中的养老保障制度 | 第224-232页 |
三、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碎片化下的区域迁移 | 第232-240页 |
(一) 权力分化:区域迁移障碍产生的根源 | 第232-234页 |
(二) 双重剥夺:区域迁移中的福利损失 | 第234-240页 |
四、农民工群体:身份转换与区域迁移的双重转变 | 第240-247页 |
(一) 农民工的公民权利获取情况 | 第241-242页 |
(二) 地方政府与企业对农民工的双重剥夺 | 第242-243页 |
(三) 区域差异下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 | 第243-247页 |
第七章 构建"基础-公平"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 | 第247-290页 |
一、顶层设计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整合框架 | 第247-267页 |
(一) 顶层设计:呼唤国家责任回归 | 第247-250页 |
(二) 制度整合逻辑:国家责任与分配公平 | 第250-254页 |
(三) 制度整合框架构建:基础养老金实现社会公平 | 第254-263页 |
(四) 制度整合的具体思路 | 第263-267页 |
二、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去身份化" | 第267-279页 |
(一) 保障公民权利为"去身份化"的根本路径 | 第268-270页 |
(二) 走出差序格局式路径依赖的文化困境 | 第270-275页 |
(三) 培育"国家分配"的平衡力量 | 第275-278页 |
(四) 防止"国家分配"变为"官员分配" | 第278-279页 |
三、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区域整合 | 第279-290页 |
(一) 提升统筹层次:从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 | 第279-282页 |
(二)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合理分权 | 第282-287页 |
(三) 适度集权:增强社会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刚性 | 第287-288页 |
(四) 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权力与责任共行 | 第288-290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余论 | 第290-300页 |
一、总体评价 | 第290-297页 |
二、研究结论 | 第297-298页 |
三、研究余论 | 第298-30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0-320页 |
附录A | 第320-322页 |
致谢 | 第322-3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