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20-4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20-2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20-21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4页 |
1.2 概念的界定 | 第24-26页 |
1.2.1 创业及大学生创业 | 第24页 |
1.2.2 大学生创业能力 | 第24-25页 |
1.2.3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 | 第25页 |
1.2.4 协同及资源协同 | 第25-26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26-33页 |
1.3.1 大学生创业能力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1.3.2 大学生创业过程研究综述 | 第28-29页 |
1.3.3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1.3.4 资源协同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1.3.5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研究综述 | 第31-32页 |
1.3.6 述评总结 | 第32-3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3-3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观点 | 第33-34页 |
1.4.2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34-35页 |
1.4.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35-36页 |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36-42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6-39页 |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9-40页 |
1.5.3 研究的关键目标 | 第40-42页 |
第2章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基础研究 | 第42-66页 |
2.1 相关哲学思考 | 第42-44页 |
2.1.1 联系与发展的思想 | 第42-43页 |
2.1.2 竞争与共生的思想 | 第43-44页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第44-53页 |
2.2.1 创业过程理论 | 第44-47页 |
2.2.2 行动学习理论 | 第47-48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48-49页 |
2.2.4 职业能力开发理论 | 第49-51页 |
2.2.5 资源协同理论 | 第51-53页 |
2.3 境外基于资源投入的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及启示 | 第53-62页 |
2.3.1 美国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 | 第53-55页 |
2.3.2 英国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 | 第55-56页 |
2.3.3 新加坡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 | 第56-57页 |
2.3.4 印度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 | 第57-59页 |
2.3.5 台湾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 | 第59页 |
2.3.6 境外大学生能力发展机制的启示 | 第59-62页 |
2.4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缺失状况 | 第62-64页 |
2.4.1 协同缺位 | 第62-63页 |
2.4.2 协同重叠 | 第63页 |
2.4.3 盲目协同 | 第63-6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3章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及结构分析 | 第66-94页 |
3.1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识别 | 第66-69页 |
3.1.1 要素的搜集与整理 | 第66-67页 |
3.1.2 量表的设计与调研 | 第67页 |
3.1.3 数据的统计与筛选 | 第67-69页 |
3.2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结构概念模型构建 | 第69-72页 |
3.3 大学生创业能力量表设计与调研 | 第72-76页 |
3.3.1 量表设计构思 | 第72-73页 |
3.3.2 形成初始量表 | 第73页 |
3.3.3 前测与试测量表 | 第73页 |
3.3.4 创业能力测量量表确立 | 第73-74页 |
3.3.5 创业能力问卷发放 | 第74-75页 |
3.3.6 量表调研对象的基本特征 | 第75-76页 |
3.4 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结构实证分析 | 第76-90页 |
3.4.1 创业能力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76-77页 |
3.4.2 创业能力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77-87页 |
3.4.3 创业能力要素的层次性分析 | 第87-88页 |
3.4.4 创业能力结构要素模型的完善与演化 | 第88-90页 |
3.5 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要素结构模型的工作启示 | 第90-9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1-94页 |
第4章 基于资源协同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94-126页 |
4.1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内生动力研究 | 第94-96页 |
4.1.1 资源主体的利益诉求 | 第94-95页 |
4.1.2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的获得性 | 第95页 |
4.1.3 资源协同的便利性 | 第95-96页 |
4.2 基于资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识别 | 第96-98页 |
4.2.1 教育教学资源的具象化 | 第96页 |
4.2.2 政策文化资源的具象化 | 第96-97页 |
4.2.3 实践实训资源的具象化 | 第97-98页 |
4.2.4 社会网络资源的具象化 | 第98页 |
4.3 基于资源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 第98-103页 |
4.3.1 教育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2 政策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 第99-100页 |
4.3.3 实践实训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3.4 社会网络资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3.5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 | 第102-103页 |
4.4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量表设计与调研 | 第103-104页 |
4.4.1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量表设计与前测试测情况 | 第103页 |
4.4.2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量表确立 | 第103-104页 |
4.5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相关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104-110页 |
4.5.1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量表的信度分析 | 第105页 |
4.5.2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量表的效度分析 | 第105-110页 |
4.6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10-123页 |
4.6.1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与创业能力关系的检验 | 第110-114页 |
4.6.2 创业能力发展资源与资源利用关系的检验 | 第114-115页 |
4.6.3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15-119页 |
4.6.4 模型的修正 | 第119-12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3-126页 |
第5章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模式研究 | 第126-144页 |
5.1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参与主体界定 | 第126-128页 |
5.2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的协同关系分析 | 第128-132页 |
5.2.1 协同关系的类型 | 第128-131页 |
5.2.2 协同关系的进化 | 第131-132页 |
5.3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主导平台设立 | 第132-133页 |
5.4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载体构建 | 第133-138页 |
5.4.1 创业教研载体的建设 | 第135页 |
5.4.2 创新训练载体的建设 | 第135-136页 |
5.4.3 模拟实训载体的建设 | 第136页 |
5.4.4 项目实验载体的建设 | 第136-137页 |
5.4.5 企业孵化载体的建设 | 第137-138页 |
5.5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资源协同的典型方式 | 第138-139页 |
5.6 各资源协同方式的实现路径 | 第139-14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6章 基于资源协同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建立 | 第144-154页 |
6.1 发展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 第144-145页 |
6.2 发展机制遵循的基本规律 | 第145-147页 |
6.2.1 遵循大学生创业过程规律 | 第145页 |
6.2.2 遵循创业能力要素结构规律 | 第145-146页 |
6.2.3 遵循创业型人才培养规律 | 第146页 |
6.2.4 遵循创业能力发展资源交互规律 | 第146-147页 |
6.3 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构建 | 第147-149页 |
6.3.1 发展机制的“四位一体”架构 | 第147-148页 |
6.3.2 发展机制的“资源协同”重点 | 第148-149页 |
6.4 跨学科、跨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建立 | 第149-150页 |
6.5 立体化、“塔式”的实践育人体系建立 | 第150-151页 |
6.6 开放式、集聚型的社会促进体系建立 | 第151-152页 |
6.7 一体化、辐射性的政策文化体系建立 | 第152-15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53-154页 |
第7章 资源协同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能力发展机制对策建议 | 第154-166页 |
7.1 新机制中创业教学体系对策建议 | 第154-156页 |
7.1.1 建立多课堂交互体系 | 第154-155页 |
7.1.2 优化多学科互动体系 | 第155-156页 |
7.2 新机制中实践育人体系对策建议 | 第156-159页 |
7.2.1 构建全员化实践教育体系 | 第156-157页 |
7.2.2 实施大众化项目辅导体系 | 第157-158页 |
7.2.3 推进精英式实践孵化体系 | 第158-159页 |
7.3 新机制中社会促进体系对策建议 | 第159-161页 |
7.3.1 完善校内部门协同体系 | 第159页 |
7.3.2 推动政产学研合作体系 | 第159-160页 |
7.3.3 挖掘非营利性资源体系 | 第160-161页 |
7.4 新机制中政策文化体系对策建议 | 第161-166页 |
7.4.1 建设创业型校园文化体系 | 第161-162页 |
7.4.2 改进区域性政策体系 | 第162-164页 |
7.4.3 推进辐射性文化体系 | 第164-166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66-170页 |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6-168页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68-169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2-186页 |
附录1 大学生创业者创业能力及资源的访谈提纲 | 第186-187页 |
附录2 大学生创业能力及资源的调查问卷 | 第187-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