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者创物 物为人用—《考工记》以人为本造物思想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内研究历程 | 第10-11页 |
1.3.2 国外研究历程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考工记》源记 | 第13-23页 |
2.1 《考工记》源流探寻 | 第13-14页 |
2.2 成书疑云 | 第14-16页 |
2.3 《考工记》与《周礼》 | 第16-17页 |
2.3.1 儒家经典之《周礼》 | 第16页 |
2.3.2 《考工记》与《周礼》的关系 | 第16-17页 |
2.4 《考工记》之造物所在 | 第17-20页 |
2.4.1 造物价值——人的需求 | 第18页 |
2.4.2“造物”之民生价值 | 第18-19页 |
2.4.3“造物”之政治价值 | 第19页 |
2.4.4“造物”之经济价值 | 第19-20页 |
2.4.5“造物”之军事价值 | 第20页 |
2.4.6“造物”之文化所在 | 第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3页 |
第3章 《考工记》之以人为本造物观 | 第23-43页 |
3.1 天工造物巧为人用 | 第23-27页 |
3.1.1 知物 | 第23-25页 |
3.1.2 采物 | 第25-26页 |
3.1.3 成物 | 第26-27页 |
3.2 《考工记》之物尽其用 为人所需 | 第27-33页 |
3.2.1 尽其用 | 第28页 |
3.2.2 为人需 | 第28-33页 |
3.3 《考工记》之工巧材美 人性关怀 | 第33-41页 |
3.3.1 工艺精巧巧夺天工 | 第33-39页 |
3.3.2 取材有道以物选材 | 第39-41页 |
3.4 材美、工巧 和谐统一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以人为本造物观 | 第43-47页 |
4.1 以人为本造物观的理解 | 第43页 |
4.2 以人为本造物观的发展 | 第43-44页 |
4.3 以人为本造物观的应用 | 第44-46页 |
4.4 观念的传承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总结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3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