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3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1-12页 |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1.5 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2.1 信息资源配置 | 第14-16页 |
2.1.1 信息资源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农业信息资源的涵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2.2 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2.1 国内农业信息资源配置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2 国外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情况 | 第18-20页 |
2.2.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3 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 | 第21-23页 |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3.2 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的现状 | 第24-32页 |
3.1 江苏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第24-26页 |
3.2 农业信息内容 | 第26-29页 |
3.3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中的人力资源状况 | 第29-30页 |
3.4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财力资源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基于DEA模型的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测度 | 第32-46页 |
4.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基本理论 | 第32-34页 |
4.1.1 模型简介 | 第32-34页 |
4.1.2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使用条件与限制 | 第34页 |
4.2 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7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理论依据与原则 | 第34-35页 |
4.2.2 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测度的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4.3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测度及结果分析 | 第37-44页 |
4.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37-40页 |
4.3.2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评价 | 第40-42页 |
4.3.3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的效率比较 | 第42-44页 |
4.3.4 超效率模型运算结果及分析 | 第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5.1 Tobit模型概述 | 第46页 |
5.2 指标选取与模型构建 | 第46-48页 |
5.3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3.1 人力资源投入水平和信息资源投入量对综合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 第48-49页 |
5.3.2 资金投入量与居民设备拥有量与综合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 第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1-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6.2 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6.2.1 推进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内容的开发、利用与共享 | 第52页 |
6.2.2 加强农村信息资源服务队伍建设 | 第52-53页 |
6.2.3 优化农业信息资源配置方面的资金投入 | 第53-54页 |
6.2.4 深化江苏省农业信息资源配置的相关主体建设 | 第54-55页 |
6.2.5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 | 第55-56页 |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