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6页 |
ABSTRACT | 第16-21页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22-23页 |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检索表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4-48页 |
1. 黄瓜连作障碍的成因及其表现 | 第24-40页 |
1.1 黄瓜生物学性状、价值及其生产现状 | 第24-27页 |
1.1.1 黄瓜的生物学特征 | 第24-25页 |
1.1.2 黄瓜的历史 | 第25-26页 |
1.1.3 黄瓜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价值 | 第26页 |
1.1.4 黄瓜生产的现状 | 第26-27页 |
1.2 黄瓜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及其危害 | 第27-32页 |
1.2.1 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 | 第27-28页 |
1.2.2 连作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1.2.2.1 土壤次生盐渍化 | 第28-29页 |
1.2.2.2 土壤养分不均衡 | 第29页 |
1.2.2.3 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变化失衡 | 第29-31页 |
1.2.2.4 化感作用与自毒作用 | 第31-32页 |
1.3 黄瓜连作土壤的土传枯萎病及其危害 | 第32-35页 |
1.4 黄瓜土传枯萎病的防治研究及其进展 | 第35-40页 |
1.4.1 黄瓜枯萎病物理防治 | 第35-36页 |
1.4.1.1 抗病育种 | 第35页 |
1.4.1.2 高温太阳能杀毒 | 第35页 |
1.4.1.3 轮作 | 第35页 |
1.4.1.4 嫁接 | 第35-36页 |
1.4.2 黄瓜枯萎病的化学防治 | 第36-37页 |
1.4.2.1 土壤熏蒸 | 第36-37页 |
1.4.2.2 杀菌剂 | 第37页 |
1.4.3 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 | 第37-39页 |
1.4.3.1 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 | 第37页 |
1.4.3.2 真菌类生防菌 | 第37-38页 |
1.4.3.3 细菌类生防菌 | 第38-39页 |
1.4.3.4 链霉菌类生防菌 | 第39页 |
1.4.4 各种防治黄瓜土传病害方式的优缺点 | 第39-40页 |
2. 木霉菌的生物降解、生物防治功能的研究进展 | 第40-48页 |
2.1 木霉菌作为固体废弃物降解、高附加值化功能菌 | 第40-43页 |
2.2 木霉菌生物防治机制 | 第43-46页 |
2.2.1 竞争作用 | 第43页 |
2.2.2 重寄生作用 | 第43-44页 |
2.2.3 抗生作用 | 第44-46页 |
2.2.4 诱导植物抗性 | 第46页 |
2.3 木霉菌对尖孢镰刀菌引起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46-48页 |
第二章 生物防治尖孢镰刀菌的高效微生物菌株筛选 | 第48-94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1 材料方法 | 第52-62页 |
1.1 黄瓜连作土壤中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以及环境因子对其生长影响的测定 | 第52-57页 |
1.1.1 供试土壤 | 第52页 |
1.1.2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筛选、鉴定 | 第52-54页 |
1.1.2.1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及计数 | 第53页 |
1.1.2.2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形态学鉴定 | 第53页 |
1.1.2.3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鉴定 | 第53页 |
1.1.2.4 土壤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对枯萎病不同抗性黄瓜品种的侵染实验 | 第53-54页 |
1.1.2.5 土壤尖孢镰刀菌代表性菌株对部分葫芦科植物的侵染效果实验 | 第54页 |
1.1.3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PCR)测定 | 第54-56页 |
1.1.3.1 SYBR Green Real-Time PCR实验 | 第54-56页 |
1.1.3.2 土壤尖孢镰刀菌数量的测定 | 第56页 |
1.1.4 环境因子对黄瓜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研究 | 第56-57页 |
1.1.4.1 单因子实验 | 第56页 |
1.1.4.2 中心组合实验(Composite Central Design,CCD) | 第56-57页 |
1.2 生防黄瓜枯萎病的高效功能微生物菌株的筛选 | 第57-62页 |
1.2.1 筛选功能微生物的资源来源 | 第57页 |
1.2.2 生防尖孢镰刀菌的功能微生物筛选 | 第57页 |
1.2.3 降解酚酸的功能微生物的筛选 | 第57-59页 |
1.2.3.1 化感物质作为单一碳源固体培养基筛选 | 第57-58页 |
1.2.3.2 化感物质作为混合碳源固体培养基筛选 | 第58页 |
1.2.3.3 化感物质作为混合碳源液体培养基筛选 | 第58-59页 |
1.2.3.4 液体加富培养基筛选 | 第59页 |
1.2.4 防治黄瓜连作土传枯萎病功能微生物菌株苗钵实验筛选 | 第59-60页 |
1.2.4.1 生防功能微生物孢子悬液制备 | 第59页 |
1.2.4.2 黄瓜品种选用 | 第59页 |
1.2.4.3 苗钵实验 | 第59页 |
1.2.4.4 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干重计算 | 第59-60页 |
1.2.5 功能微生物菌株的鉴定 | 第60页 |
1.2.5.1 菌株培养 | 第60页 |
1.2.5.2 菌株形态学鉴定 | 第60页 |
1.2.5.3 基于ITS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的菌株鉴定 | 第60页 |
1.2.6 功能微生物菌株生理生化性状 | 第60-62页 |
1.2.6.1 生长最佳培养基、温度、pH和水活度 | 第60页 |
1.2.6.2 生物防治功能和根际定殖相关酶活性 | 第60-61页 |
1.2.6.3 拮抗物质分泌最佳培养基、pH、温度 | 第61页 |
1.2.6.4 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的抑制效果 | 第61页 |
1.2.6.5 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化学肥料对SQR-T037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61-62页 |
1.3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62-88页 |
2.1 土壤尖孢镰刀菌的数量及其分离株的形态特征 | 第62-63页 |
2.2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ITS序列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63-64页 |
2.3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对黄瓜不同抗性品种的侵染效果 | 第64页 |
2.4 能够侵染黄瓜的尖孢镰刀菌分离株对葫芦科其他植物的侵染效果 | 第64页 |
2.5 土壤尖孢镰刀菌Real-Time PCR测定 | 第64-67页 |
2.5.1 尖孢镰刀菌分离株ITS序列扩增效果 | 第64-65页 |
2.5.2 SYBR Green Real-Time PCR的标准曲线 | 第65-67页 |
2.6 环境因子对黄瓜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第67-73页 |
2.6.1 单因子实验结果 | 第67页 |
2.6.2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 | 第67-73页 |
2.6.2.1 因素分析 | 第67-71页 |
2.6.2.2 尖孢镰刀菌生物量响应面图及等高线图分析 | 第71-73页 |
2.7 具有生防尖孢镰刀菌和降解酚酸功能的微生物筛选结果 | 第73页 |
2.8 功能微生物菌株对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生防效果 | 第73-74页 |
2.9 SQR-T037菌株的鉴定 | 第74-77页 |
2.10 哈兹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SQR-T037对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防作用测定 | 第77-78页 |
2.11 哈兹木霉SQR-T037对酚酸物质的降解作用 | 第78-80页 |
2.12 哈兹木霉菌株SQR-T037生理生化性状研究 | 第80-88页 |
2.12.1 SQR-T037最佳的生长培养基、pH、温度和水活度 | 第80-82页 |
2.12.2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的生防及植物根际定殖相关的酶活力 | 第82-84页 |
2.12.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代谢物拮抗效果最佳的培养条件 | 第84-85页 |
2.12.4 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化学肥料对SQR-T037菌株生长的影响 | 第85-88页 |
3 讨论 | 第88-92页 |
4 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三章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化感物质的降解 | 第94-112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1 材料方法 | 第97-99页 |
1.1 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97-98页 |
1.1.1 根盒育苗 | 第97页 |
1.1.2 黄瓜种植 | 第97-98页 |
1.1.3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提取 | 第98页 |
1.1.4 HPLC法分离根系分泌物和化感物质的质谱(Mass Spectrometer,MS)分析 | 第98页 |
1.1.5 黄瓜连作土壤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第98页 |
1.2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对酚酸类物质降解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98页 |
1.3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的原位降解研究 | 第98-99页 |
1.4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黄瓜根系腐解产生的化感物质的降解研究 | 第99页 |
1.5 黄瓜收获之后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99页 |
1.6 数据处理 | 第99页 |
2 结果分析 | 第99-109页 |
2.1 黄瓜分泌的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 | 第99-101页 |
2.2 黄瓜连作地酚酸类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第101-102页 |
2.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对酚酸类物质降解的动力学特征研究 | 第102-104页 |
2.4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在连作土壤中分泌的酚酸类物质的原位降解研究 | 第104-106页 |
2.4.1 黄瓜枯萎病发病率以及干重的测定 | 第104页 |
2.4.2 哈兹木霉SQR-T037对黄瓜根系分泌物中化感物质的降解 | 第104-106页 |
2.5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根系腐解物化感物质的降解 | 第106-107页 |
2.6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和哈兹木霉菌数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3 讨论 | 第109-111页 |
4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哈兹木霉SQR-T037拮抗物质的分离、鉴定以及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抑制效果研究 | 第112-128页 |
引言 | 第114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14-118页 |
1.1 真菌菌种 | 第114页 |
1.2 发酵菌种的制备 | 第114页 |
1.3 发酵罐发酵 | 第114-115页 |
1.4 发酵液的提取与初馏分的收集 | 第115页 |
1.5 馏分拮抗活性检测 | 第115-116页 |
1.5.1 非挥发性馏分拮抗活性检测 | 第115页 |
1.5.2 馏分总拮抗活性检测 | 第115-116页 |
1.6 有拮抗活性的馏分进一步纯化 | 第116页 |
1.7 纯化馏分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116页 |
1.8 拮抗物质的质谱分析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NMR)分析 | 第116页 |
1.9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的抑制作用 | 第116-117页 |
1.9.1 拮抗物质对ZJ-02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16页 |
1.9.2 拮抗物质对ZJ-02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1.9.3 拮抗物质对ZJ-02产孢的影响 | 第117页 |
1.9.4 拮抗物质对ZJ-02镰刀菌酸产量和镰刀菌菌丝量的影响 | 第117页 |
1.10 拮抗物质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1.11 统计分析 | 第118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18-126页 |
2.1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 | 第118-119页 |
2.2 拮抗物质的鉴定 | 第119-120页 |
2.3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2.3.1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120页 |
2.3.2 拮抗物质对尖抱镰刀菌ZJ-02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2.3.3 拮抗物质对尖孢镰刀菌ZJ-02产孢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2.3.4 拮抗物质对尖抱镰刀菌ZJ-02产镰刀菌酸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2.4 拮抗物质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第123-126页 |
2.4.1 拮抗物质对连作土壤的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2.4.2 拮抗物质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和植株干重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3 讨论 | 第126-127页 |
4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五章 哈兹木霉SQR-T037对连作土壤中黄瓜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128-144页 |
引言 | 第13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30-133页 |
1.1 黄瓜育苗 | 第130页 |
1.2 根盒实验 | 第130-131页 |
1.3 实验设计 | 第131页 |
1.4 黄瓜根际土壤化感物质浓度的测定 | 第131页 |
1.5 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研究 | 第131-133页 |
1.5.1 土壤总DNA提取 | 第132页 |
1.5.2 不同微生物的DNA的扩增 | 第132页 |
1.5.3 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电泳仪 | 第132页 |
1.5.4 DGGE聚丙烯酰胺胶浓度以及变性剂梯度 | 第132页 |
1.5.5 DGGE聚丙烯酰胺胶染色以及扫描 | 第132-133页 |
1.5.6 DGGE图谱分析 | 第133页 |
1.6 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133页 |
1.7 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和植株干重测定 | 第133页 |
1.8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133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33-142页 |
2.1 不同处理对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和黄瓜植株的干重的影响 | 第134页 |
2.2 不同处理对黄瓜根际土壤中化感物质的浓度的影响 | 第134-136页 |
2.3 不同处理对根际土壤真菌和细菌区系的影响 | 第136-140页 |
2.4 不同处理对土壤可培养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3 讨论 | 第142-143页 |
4 小结 | 第143-144页 |
第六章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及其对黄瓜土传枯萎病的防治 | 第144-204页 |
引言 | 第149页 |
1 材料方法 | 第149-161页 |
1.1 哈兹木霉SQR-T037最佳生防模式筛选 | 第149-154页 |
1.1.1 真菌菌株 | 第150页 |
1.1.2 哈兹木霉SQR-T037和尖孢镰刀菌ZJ-02菌株孢子悬液制备 | 第150页 |
1.1.3 黄瓜育苗 | 第150页 |
1.1.4 哈兹木霉菌SQR-T037不同生防模式的制备 | 第150-151页 |
1.1.4.1 孢子悬液制备 | 第150页 |
1.1.4.2 吸附SQR-T037孢子的有机肥制备 | 第150-151页 |
1.1.4.3 固体发酵有机肥制备 | 第151页 |
1.1.5 黄瓜盆钵实验设计 | 第151-152页 |
1.1.6 土壤和植株根样本采集 | 第152页 |
1.1.7 土体土、根际土以及根表哈兹木霉菌SQR-T037和尖孢镰刀菌定量测定 | 第152-154页 |
1.1.7.1 哈兹木霉菌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法定量测定 | 第152-153页 |
1.1.7.2 尖孢镰刀菌的计数 | 第153页 |
1.1.7.3 土壤尖孢镰刀菌和哈兹木霉菌平板计数 | 第153-154页 |
1.1.8 SQR-T037诱导黄瓜抗病相关生理生化性状测定 | 第154页 |
1.2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研制 | 第154-157页 |
1.2.1 微生物菌株及孢子制备 | 第154页 |
1.2.2 发酵基质的准备 | 第154-155页 |
1.2.3 固体发酵基质中6-戊基-α-吡喃酮(6PAP)的提取、鉴定和分析 | 第155页 |
1.2.3.1 6PAP的提取和鉴定 | 第155页 |
1.2.3.2 6PAP的HPLC分析 | 第155页 |
1.2.4 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定量分析 | 第155-156页 |
1.2.5 部分因子析因(Fractional Factorial Design)实验 | 第156页 |
1.2.6 中心组合实验 | 第156页 |
1.2.7 最佳优化结果的验证 | 第156-157页 |
1.2.8 微生物有机肥生防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效果 | 第157页 |
1.2.9 微生物有机肥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测定 | 第157页 |
1.3 哈兹木霉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连作土壤枯萎病的防治以及对连作退化土壤的修复 | 第157-160页 |
1.3.1 黄瓜营养钵育苗 | 第157-158页 |
1.3.2 营养钵育苗转移到大钵子实验(模拟田间试验) | 第158页 |
1.3.3 黄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测定 | 第158-159页 |
1.3.4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 | 第159页 |
1.3.4.1 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计数 | 第159页 |
1.3.4.2 尖孢镰刀菌SYBR Gree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第159页 |
1.3.4.3 哈兹木霉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第159页 |
1.3.4.4 木霉属真菌数量SYBR Green Real-Time PCR法定量 | 第159页 |
1.3.5 黄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区系PCR-DGGE分析 | 第159-160页 |
1.3.5.1 土壤总DNA提取 | 第159页 |
1.3.5.2 不同微生物的DNA扩增 | 第159页 |
1.3.5.3 真菌和细菌DNA条带的DGGE分析 | 第159-160页 |
1.3.6 土壤酚酸类物质测定 | 第160页 |
1.4 微生物有机肥田间试验的生物学效果 | 第160-161页 |
1.4.1 微生物有机肥 | 第160页 |
1.4.2 试验点选取 | 第160页 |
1.4.3 试验处理 | 第160-161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16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161-194页 |
2.1 哈兹木霉SQR-T037最佳生防模式筛选 | 第161-167页 |
2.1.1 SQR-T037在不同基质中生长速度 | 第161-162页 |
2.1.2 SQR-T037菌株TaqMan Real-Time PCR结果 | 第162-163页 |
2.1.3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第163-164页 |
2.1.4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164-166页 |
2.1.5 SQR-T037不同施用模式对诱导黄瓜抗病性的影响 | 第166-167页 |
2.2 生防黄瓜连作地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的研制 | 第167-178页 |
2.2.1 部分因子析因实验结果 | 第167-169页 |
2.2.2 中心组合实验结果 | 第169-176页 |
2.2.3 最佳优化条件的验证 | 第176页 |
2.2.4 微生物有机肥对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生防效果 | 第176-177页 |
2.2.5 微生物有机肥活性物质的变化 | 第177-178页 |
2.3 SQR-T037微生物有机肥营养钵育苗防控枯萎病以及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修复效果 | 第178-193页 |
2.3.1 枯萎病发病率 | 第178-179页 |
2.3.2 黄瓜植株干重 | 第179-180页 |
2.3.3 对黄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180-182页 |
2.3.4 黄瓜根际微生物数量 | 第182-183页 |
2.3.5 黄瓜连作土壤微生物区系 | 第183-192页 |
2.3.5.1 真菌区系 | 第184-188页 |
2.3.5.2 细菌区系 | 第188-192页 |
2.3.6 土壤酚酸类物质测定 | 第192-193页 |
2.4 微生物有机肥防控黄瓜连作地枯萎病的大田试验 | 第193-194页 |
3 讨论 | 第194-202页 |
4 小结 | 第202-204页 |
全文结论 | 第204-20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206-208页 |
研究展望 | 第208-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44页 |
附录 | 第244-248页 |
致谢 | 第248-250页 |
博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以及申请的专利 | 第250-251页 |